植物纹样 | 花叶“变形记”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5期 作者: 赵恺 

标签: 古代生活   文化遗产   历史拾遗   风云人物   

或绘或织、或雕或凿,定格于绽放瞬间的植物纹样,尽管无法言语,后世却能从它们身上,洞见一个时代的审美及其背后国民精神的巨变。
蕾丝花卉
这是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倒大袖旗袍马甲的局部。二方连续法,搭配黑色蕾丝的质地,使简洁的花草纹显得极有韵律感和形式感。您能想象它来自上世纪20年代吗?中国传统植物纹样的特征,在这里已几无可寻。摄影/逆风

“五四”之际的中国,是又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但此“家”却不是中国本土的儒、道、墨、法、纵横、阴阳,此“花”亦非中国传统之梅、兰、菊、桂、芍药、牡丹。一大批异域洋花被“移植”到东方,以纹样的形式,出现在各类器服物佩上,细究之下,这满满的“洋范儿”,竟多为利来。

彼岸之花“洛可可”

马克思曾说,在西方征服东方的过程中,“炮舰和廉价商品摧毁了一切万里长城”。情形确如所说。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有识之士便开始深入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偏好。1867年,英国建筑设计师、现代设计理论的先驱欧文·琼斯,出版了《中国纹样》一书,向自己的国人介绍中国传统艺术,这些学术成果日后被运用在了销往中国的产品包装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