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春秋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0年第09期 作者: 徐攀 

标签: 文化符号   古迹探秘   

“堡”,可能是战场上的碉堡,可能是车马往来的驿站,更有可能是一座建起城墙、团结自保的村镇聚落。在战火不断、朝代频更的中国,村镇之“堡”屡见不鲜,它们背后讲述的,是人们应对危难的智慧。

儿时看香港武侠电影《新碧血剑》,里面有个温家堡。国语配音,温家堡的“堡”字读“bǎo”,朋友则言之凿凿说读错了,应该念“pù”,还举出“七里堡”“十里堡”之类的地名作为佐证。争执不下,就搬出字典来查,结果吃了一惊:这个“堡”字有三个读音!

读“bǎo”,指单一的军事防御建筑,像碉堡、暗堡;读“pù”,常用于地名,但指的其实是驿站,有时也写作“铺”。电影里的温家堡是温氏家族的居住地。这更符合“堡”字第三个读音“bǔ”的定义:有城墙的防御性村镇、聚落。

责任编辑 / 周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