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井刻石 国宝追索 未完待续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4年第03期 作者: 楼学 

标签: 文物故事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一块重达九吨半的唐代刻石,恐怕是流失海外的“最重”文物。它见证着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但却被日本军队在夜幕中盗劫、流落日本皇宫、奉为日本“国宝”……

公元714年,唐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大唐使臣崔訢(一说为“崔忻”)站在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都里镇(今辽宁旅顺口),在阵阵海浪声中,他决心要勒石为铭,纪念刚刚结束的漫长行程。

崔訢在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又在井旁巨石上,命人刻下29字铭文:“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它被称为“鸿胪井刻石”,这不仅是现存与渤海国政权有关的碑志刻石中年代最早、名声最盛的一块,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宣示主权的重要文物。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魏嘉澍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