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 回家之路

总第221期
2024
03
  • 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国的化身

    文物是历史的“原始史料”,当历史如云烟消散,文物却可以唤回旧日时空,让人们了解曾经的文明、文化。

    作者: 黄秀芳  

  • 微历史·搜神 井神 失敬

    过大年,贴春联,家家门上红火一片。其实,从前民间对春联的喜爱更甚,一度到了有神必贴、每物必贴的程度:有土地神联“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有粮仓贴对联“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树上贴单联……

    作者: 墨飞  

  • 北宋的玻璃葡萄

    河北定州博物馆收藏有一串几乎能以假乱真的北宋玻璃葡萄。这串葡萄长16厘米左右,共46颗,葡萄之间用金属线连接,每颗珠径约1.3~1.82厘米,呈半透明状,内中空,壁非常薄,表面带有天然葡萄的纹理。

    作者: 张琰敏  

  • 马匹在酷暑中疾驰,滴落下墨色汗水,书写了 齐泰的死亡终局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一道棘手的难题,摆在了刚刚即位的建文帝面前。遍布全国的20余位藩王,大多是建文帝的叔辈,其中不少人手握重兵,对皇权威胁极大。建文帝在大……

    作者: 莫大  

  • 专题 国家宝藏 回家之路

    泱泱华夏,文明博大。然而,承载着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千万国宝,自近代以来,却因战争、国难等,被非法盗劫、盗掘、走私而流失。千万国宝离散海外,归来者却是万中无一。让我们走近那些回归的少数“幸运……

  • 国宝归来大事记

    据中国文物学会的不完全统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1000多万文物流失到海外。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在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中,约有中国文物160余万件。建国以来,一些国宝终于陆续归来,在此摘录其……

    作者: 遗岕  

  • 文物回归 在香港抢救国宝

    20世纪50年代,香港风云际会,成为了流散文物汇聚的“自由港”。于是,一场场为国宝奔走、周旋、争抢的“战争”,也在香港打响。

    作者: 詹镇鹏  

  • 米芾《研山铭》 天下第一难书归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难书”的《研山铭》,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巅峰之作,于20世纪20年代不幸流失到日本。2002年起,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出台后,经过多方的不懈努力,使用专项经费终于征集到了这件……

    作者: 朱立勋  

  • 皿方罍 离散与重圆

    它被誉为“罍中之王”,代表了中国青铜冶铸的巅峰水平;近现代时期重见天日,却不幸“身首异处”;飘零海外,历经种种波折终于回家团圆。一件文物的命运可以有多跌宕?让国宝皿方罍为你讲述。

    作者: 石开  

  • 圆明园国宝 以怎样的名义返乡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量珍宝被焚毁或劫掠,约有超一百万圆明园文物流失海外。战争得来的不义之财物归原主,本是天经地义,且有法理可循,可圆明园文物的回归之路,却是步履艰难、道阻且长。

    作者: 李竞辉  

  • 佛首回家

    没有一个中国人,在见到他国展柜上被生生割下的中国佛首时,能无动于衷。尤其是看到展牌上出现“龙门”与“天龙山”这两个赫赫有名的石窟时,你会诧异,会不由自主地去想,他们怎么会在这里?来了多久?……

    作者: 赵恺  

  • 大沽铁钟 “战利品”的归家路

    一口坚硬厚重的大铁钟,为纪念一位英勇将领而 作,却在八国联军侵华之际,被英国海军当作战利品掠走。让我们跟随它,去经历百年来中英关系的风云变幻,并见证海外文物无偿返回的一次“归家传奇”。

    作者: 骆文  

  • 法律追索 漫长的苦旅

    近代以来,国门洞开,伴随外强欺压,大量珍贵文物财产被席卷掠夺至海外。它们还有回归之日吗?通过法律途径实施追索,是最后的手段,却也是漫长的苦旅。

    作者: 魏瑛婕  

  • “海归武士”的千年奇谭

    一座墓茔中守护亡灵的武士石刻,一尊被视作护法天神的雕像,在重见天日时,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成为有家难归的“流浪天王”。失散国宝,七年离索,终返故土的经历,见证着中国无偿追索海外文物的第一场……

    作者: 周舒  

  • 那些离散的宝贝们

    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究竟有多少?难以准确统计。但它们中的精华,大多藏于欧美日等地的博物馆中。美国有多处收藏中国文物的中心,而日本的上千座博物馆、美术馆中,几乎都藏有中国古代文物……在此,请驻……

  • 鸿胪井刻石 国宝追索 未完待续

    一块重达九吨半的唐代刻石,恐怕是流失海外的“最重”文物。它见证着中国东北史、民族史、文化史,但却被日本军队在夜幕中盗劫、流落日本皇宫、奉为日本“国宝”……

    作者: 楼学  

  • 敦煌遗书 中古历史的旁观者

    敦煌遗书,是对百年来发现于敦煌莫高窟的4—11世纪古写本及印本的总称,目前总数约有六万多件。它们填补了中国历史上某些时段的史料空白,其价值堪与甲骨文和汉简比肩。

    作者: 如姬  

  • 寻秦记 探秘秦人崛起的密码

    为何是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著名的政论文、被选入教材的《过秦论》,从秦孝公变法自强开始讲起。但是秦人崛起的根本因子,却在其早期的历史中。

    作者: 徐成  

  • 隋炀帝陵 大业凋零最终章

    隋炀帝的“大业”年号,显露出他追求“千古一帝”的理想与野心。令人意外的是,在江南偶然现身的简陋帝陵,竟是他的终葬之地。这巨大的落差,恰是隋朝衰亡的别证。

    作者: 洛卡奇  于汐  

  • 闺塾师 明清女性的家教人生

    在古代当一名职业女性,究竟有多难?明清闺塾师的人生,是一出“被迫营业”的悲喜剧,也是一场精彩迭起的奋斗剧。

    作者: 筱笛  

  • “特殊人形”部首 突出重点有深意

    出于方便检索的目的,现代字典大约分成了200个部首。然而,汉字来源于物形,从构字原理来看,这种分类并不是唯一的准则。笔者以小篆为基础,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出发,探究造字的本源,给汉字重新归类:……

    作者: 梁勇  

  • 鹤氅 诸葛亮的时装

    戏迷的答案会出奇一致:不是八卦衣,就是鹤氅。戏里的八卦衣是袍服的样子,没有后摆,在肩、袖和前襟都绣有八卦纹样,前胸正中则是阴阳鱼。鹤氅与八卦衣形制相似,只是将八卦、阴阳鱼变化为暗花底纹上的……

    作者: 瑜韵  

  • 武宁王墓志:来自建康的遗风

    “宁东大将军、百济斯麻王,年六十二岁。”来到韩国国立公州博物馆,展厅里这方被游客包围的墓志,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凑上前一看,原来它的主人就是百济武宁王扶余隆。

    作者: 李粹之  

  • 如何将美玉收入镜头中?

    “跟我拍文物”栏目从本期开始,将邀请新浪微博知名人文艺术博主“松松發文物资料君”,带领我们分门别类,探索文物摄影的无限可能。黄松涛,古籍鉴定修复专业毕业,现从事艺术品策划行业,参与过多部学……

    作者: 黄松涛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