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回归 在香港抢救国宝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4年第03期 作者: 詹镇鹏 

标签: 文物故事   文化遗产   发明与技术   

20世纪50年代,香港风云际会,成为了流散文物汇聚的“自由港”。于是,一场场为国宝奔走、周旋、争抢的“战争”,也在香港打响。

1950年5月24日,新中国刚建立不久,一部特殊法令就出台了,即《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明确限制十一类文物、图书的出口。这部法规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下,由担任文化部文物局(1952—1965年改名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首任局长的郑振铎倡议并制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扭转从晚清以来,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有新中国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令的政策护航,文物的散失得以及时截流,但此前已流失的文物怎么办呢?仅清帝溥仪逊位后,通过赏赐、典押、偷带等方式带到宫外的书画,其数量与质量,都极为可观。更遑论在数次战火间被劫掠、偷盗出境的文物。因此,对流散文物的追索与回购行动,也刻不容缓。

抢救国宝
秘密小组锲而不舍
1950年代,由郑振铎等人组织成立“秘密收购文物小组”,在香港展开了抢救国宝大作战,令一批珍贵文物避免了流入海外的命运。图为2019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凡是国宝,都要争取——郑振铎等抢救流散香港文物往来信札入藏纪念展”,观众正在凝视的,是1960年自香港抢救的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
南宋 《唐女郎鱼玄机诗集》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南宋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刻本,原潘氏宝礼堂藏书,1951年由徐伯郊协助回归

香港,彼时是自由贸易港,也是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交易中心,大量私人收藏待价而沽。一旦有流散于民间的国宝级文物在香港市场上出现,欧美、日本的古董商们旋即闻风而动,誓要抢到手。有鉴于此,由政府主导的文物收购,也在香港秘密进行。

责任编辑 / 周玥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