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磨粮食

碾磨粮食,南北方工具各不相同。沂蒙山区的石碾,一般需要两人同时向前推动圆柱形碾砣上的碾棍,其中一人还要用笤帚摊匀碾盘上的粮食(摄影/安柏余)。

清明节青团

一口青团,满咽清香,是中国南方春天的味道。青团是清明节的寒食名点,始创于宋朝,至明清开始流行于江浙沪一带。当地人采摘新鲜的艾草,碾压成汁,放入石臼和糯米一起舂捣,米粉与汁液在上百次锤击下交互融合,遂成青色。图中这两位浙江主妇正给青团包上馅,下一步就是在青团身下垫上芦叶,上锅蒸制。 摄影/杨少白

总第100期
2014
02
  • 南米北面的贡献

    说起吃饭,南方人和北方人脑海里的饭一定大不相同。南方人说的饭,必定是米饭加菜,而北方人的则是馒头、包子、大饼、面条等面食。

    作者: 黄秀芳  

  • 声音

    中国人对过年的心理需求,就是通过年复一年的传统民俗延续下来的。我们既要对传统民俗有适应时代的取舍,也要保有敬畏之心。

  • 拼贴中的民国风云

    民国时期,有一种剪贴画明信片曾经风行一时。它用信销旧票或废旧破损的邮票为材,拼贴成各种人物形象,再配以彩笔勾画的细节、景物,组成一张新的风俗图画。上图的戏剧人物拼贴就是最流行的一种。

  • 古代海外华人的“超国民”待遇

    古代的中国人到了海外境遇怎样,是像近代那样寄人篱下、饱受欺凌,还是真的拥有与“天朝上邦”相称的地位呢?我在元代的《岛夷志略》中看到一些记载,说在真腊等地(今柬埔寨与越南南部),当地人杀中国……

    作者: 王跃  

  • 满族的“捆着睡”与“睡扁头”

    据说,辛亥革命的时候,革命党能通过摸后脑勺来甄别满汉,后脑勺扁的是满族人,后脑勺圆挺的就是汉人。《中华全国风俗志》上记载,“故辛亥之役,摸脑骨以别满、汉,以满人平直而汉人硬起也”。

    作者: 王跃  

  • 新年祈望,海晏河清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有一件名叫“乾隆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的瓷器。它敞口,脖颈虽短,肩却丰腴,站立于展厅如贵妇一般,肩颈之间雕贴有一对白色的展翅剪尾燕。器身以霁青色釉打……

    作者: 李娜  

  • 圣玛利皇家修道院 “黑面”圣母的庇佑

    西班牙卡塞雷斯省的瓜达卢佩是个一天就能逛完的小地方,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的圣玛利皇家修道院,令这块弹丸之地熠熠生辉。与周边低矮的民房相比,修道院哥特式风格的建筑显得雍容华贵、卓尔不群。

    作者: 周剑生  

  • 南米北面

    稻米与小麦,亘古以来便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两大主角。二者先天的差异又决定了米与面服务人群的不同。以秦岭淮河为界的南方和北方,对“吃米还是吃面”的问题给出了判然不同的回答,饮食文化的南北分际由此……

  • 我们为什么要吃米面

    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好吃面,这是到饭店点餐时,判断一个中国人来自何处的最直接的方法。这种南北差异是天生的吗?如果不是,又缘何而起呢?

    作者: 知默  

  • [南米北面]

    籼与粳百味之本

    生活中淡而无味又必不可缺之物,大米饭白米粥约摸可算作其二。说“无味”未免委屈了它们,只是较之于凤肝龙髓,后者往往更能勾起食欲。不过,中国传统饮食讲究主次之别,菜肴只是主食的辅助,更有人说,……

    作者: 知默  

  • 那些不是米的“米”

    所谓不是米的“米”,前一个“米”指稻类碾去谷壳后的产品,包括粳米、籼米、粳糯米、籼糯米四个品种,多为白色,亦有淡红色(如河北胭脂米,图中以红色字体标识)、淡绿色(如碧粳米)、紫色(如云南香……

  • 穿古越今的麦香

    北方人的餐桌上,几乎顿顿少不了麦面做成的主食。汤面、馒头、烧饼、饺子,貌似平庸无奇,却是中国人的元老级食物,咬下的每一口,品出的每一种滋味都混合有古今交汇的味道。面食,书写着一部中国人独有……

    作者: 日下  

  • [南米北面]

    米食的春夏秋冬

    中国人的节日虽不只是吃的日子,但吃从来是一大项。婚丧嫁娶,岁时节庆,即便高门富户,过日子也不光是山珍海味,给平时吃惯的主食变个花样,依然能调理大人孩子的胃口。于是,一年四季的餐桌上,米食都……

    作者: 天笑  

  • [南米北面]

    花样面点心礼之寄

    中国面点,种类繁多。立春有春饼、二月一有太阳糕,清明有寒具,端午有五毒饼,七夕有巧果……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制的面点进行护佑。它们有的与历史相连,有的与民俗相通,大多都饱含“礼”意。到底我……

    作者: 措大  

  • [南米北面]

    米的N种新奇吃法

    中国人天赋的烹饪巧思,用在对米的加工处理上,便成就了五花八门匪夷所思的新奇米食。

    作者: 天笑  

  • [南米北面]

    花馍之礼

    农历新年将近,山西闻喜的畖底镇东颜村,76岁的张端端和外孙女正制做花馍。花馍可谓中华面点中的奇葩。做花馍主要目的不是吃,而是依“礼”而为。

    作者: 贾欣  

  • 门神的千年守望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也是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审美图画。除了司空见惯的纸质年画门神,各地还流行一种绘制(或刻制)的门神,它们与大门合而为一,冲击着人的视觉感受。左页图中的……

    作者: 于汐  

  • 何园 『中国洋楼』里的隐士家族

    被建筑家罗哲文称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是美丽而独特的。在最中国的园林里面,不时与西洋风邂逅:西洋玻璃,欧式壁炉,拱形门洞,百叶门窗……这座独特园林的主人,却不是晚清改革的急先锋,而是追求……

    作者: 徐硕  

  • 黄金草原之路 寻找斯基泰人

    他们英勇善战,精于箭术;他们信奉自由,劫掠四方;他们是最精明的贸易商,也是最富才华的艺术家。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亦真亦幻的笔触下,斯基泰人几乎无所不能,令整个欧亚草原闻风丧胆。然而关于这……

    作者: 贾臻  

  • 民艺镜头

    民艺镜头:浙江省嵊州市崇仁镇廿八都村,手工蜡烛制作技艺。福建省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刻纸龙灯制作技艺。

  • 奇装异服:“华夏衣冠”的另一面

    这是唐代右领军卫大将军鲜于廉(字庭诲)坟墓的出土物。牵马俑身穿胡服,显得精神干练,又有点憨态可掬。大唐兼容并包,胸襟开阔,这样的胡服可谓司空见惯,但在大部分朝代,中原王朝会把胡服归入“服妖……

    作者: 水竹  

  • 红军长征背后的玄机

    上世纪30年代,蒋介石为了选拔军政人才,在江西庐山创办了军官训练团。图为1933年7月,蒋介石在江西庐山,与训练团副团长陈诚一同检阅受训军官。这些人后来成为围剿苏区红军的骨干。

    作者: 长歌  

  • 面菜的记忆

    开本期专题选题会的时候,来自不同省份的编辑们,纷纷谈起家乡特产或见识过的面食、米食,或描摹味道或介绍做法,惹得众人通感一般,不约而同地饥肠辘辘。

    作者: 贾欣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