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了梅花便过年

热闹的年节中,插上几支清冷的梅花。如此有反差感的事,历代文人雅士却乐此不疲,甚至刻意而为。当人们把梅花种入园圃,摆上案桌时,究竟从梅花身上,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

总第184期
2021
02
  • 鼓翅成风

    甲骨文造字,以象形指事为主,但是风无相,难以刻画,于是假借“凤”为“风”,因为殷人认为,凤鸟鼓翅而生风。先秦《庄子·齐物论》云“大块噫气,其名曰风”,这说明战国时人们已知晓,大范围的气体移……

  • 看展

    国博藏镜,首次系统完整展出,呈现镜史始终。

  • 慈禧的火锅

    清宫旧藏的火锅,质地有陶瓷、银、银镀金、铜、锡、铁数种。有些是锅与炉分开,有些则是锅内带炉,炉中可直接烧炭加热——这件银火锅即属此类。

    作者: 张琰敏  

  • 致命的弓箭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初,一则消息震惊了东魏朝野:刚刚到任的北豫州刺史高仲密,竟投降了西魏!而且西魏重臣宇文泰借着接应高仲密的机会,率领重兵,直逼洛阳。东魏的实际掌控者、大丞相高欢决定,率军……

    作者: 莫大  

  • 本期话题:乾清宫是皇帝的SOHO?

    宽九间,进深五间,东西两边各辟出一间为穿廊,所以实际上面阔七间。明间(房屋正面居中的一间)正中设宝座,左右列图史、玑衡、彝器,上悬顺治御笔“正大光明”匾——这是最经典的乾清宫内景,但不是它……

  • 特别策划:春节花事

    有形的自然之花 可载无形的审美之道 与花为伴,即是与美为伴 春节花事,是节庆之事,欢欣之事 也是风雅之事,智慧之事 思量花材,选择花器,布置花供 从自然到艺术 且看中国人的风尚与审美

  • 且用鲜花供新年

    春节的案头窗边,总要摆上几盆花,才有过节的样子。这花供节俗缘何而起呢?

    作者: 白马  

  • 不时之花 古人也爱反季节

    冬天想赏花怎么办?用反季节催花术就行!

    作者: 千秋远  

  • 水仙:异乡来的迎春客

    水仙金盏银台,摇曳生姿,香气醉人,早已成为中国人记忆中最熟悉的春节之花。可这美丽幽香的水中仙,竟来自异域?

    作者: 冰语  

  • 插了梅花便过年

    热闹的年节中,插上几支清冷的梅花。如此有反差感的事,历代文人雅士却乐此不疲,甚至刻意而为。当人们把梅花种入园圃,摆上案桌时,究竟从梅花身上,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

    作者: 吴风  

  • 青松不止“挺且直”

    当自然界中刚直挺拔甚至参天直入的松,被移入花盆之中,甚至插入瓶中时,将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呢?

    作者: 澜溪  

  • 橘兮吉兮岁寒香

    橘,素华丹实,南国嘉树;桔,开年大吉,岁朝之供。一种果实,两重心意。

    作者: 周舒  

  • 万般花好在器中

    居室尚雅,节事爱花。婆娑的花影,带着人的情感和雅好,带着迎春的欢乐……在美器中伸展。

    作者: 康晶  

  • 广口花器里的奇思妙想

    插花先有立意,再借由器具、花材、造型、色彩的搭配呈现意境。花器容纳了池沼、湖泊等景致,提供了一个无限变化的空间。自汉代起,广口花器就频繁应用在插花中。为了解决收束花枝的难题,古人发明了占景……

    作者: 竹映月江  

  • 奉国寺 穿越千年的佛光

    规模最大的大雄宝殿,庄严无俦的七佛彩塑,全国仅存无几的辽代建筑彩画,三者济济一堂,成就了奉国寺独一无二的地位。

    作者: 苏蘅  

  • 苏轼《表忠观碑》 浮沉千载的“最用意之作”

    它写就于苏轼的壮年时代,被赞誉为东坡先生“最用意之作”,却因时事与人事的变幻无常,被长久地搁置于人们视线之外,甚至几近湮灭。

    作者: 郭丽云  陈杰  

  • 宋人摆摊那些事

    正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摊贩,让宋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之光。

    作者: 张掖  

  • 清末科幻小说 拯救中国大作战

    在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辱、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人们“意外”地在科幻小说里找到了拯救中国的一剂良方。

    作者: 喻翔  

  • “出将”“入相”的秘密

    “唱戏的时候,为啥演员总从左边上场,右边离开呢?”对戏曲初生兴趣的朋友,总有许多疑问。想解释清楚传统戏曲演出左上右下的规矩,还得“眼见为实”,请他去个“老资格”的舞台,寻根溯源——

    作者: 琦玖  

  • 大观五礼记碑 一通碑刻,两朝的不堪记忆

    它是全国现存最大的石碑,唐朝刻立,宋朝翻刻,唐宋两朝不堪的记忆,集于一身,这是历史开的大玩笑。

    作者: 李粹之  

  • 跟我拍文物:“爆款”香薰 博山炉

    参观博物馆如何能拍出文物的美? 《中华遗产》盛邀文物摄影大V,手把手教你如何拍文物。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