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星都市是中国的门户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9年第10期 作者: 王树庭 

标签: 观点地理   

由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数个经济区构建的环渤海经济区,拥有数十个城区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但是跟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经济总量和经营环境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问题是各省市之间的地方意识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的增高,从而影响了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动。

1988年,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周一星受美国地理学会前会长诺顿.金斯伯格邀请,参加了当年9月在夏威夷举办的一场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主题是讨论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有关“Kotadesasi zone”(城乡混合带)的论文。麦吉在他的论文题头引用了戈德曼关于“大都市带”的一段话。整篇文章讲的是东南亚印尼、泰国等人口密集的水稻生产区,有不同的城乡交流机制形成的类似于发达国家大都市带那样的城镇密集地区。

周一星带去的论文,前瞻性地预见到中国人口与经济具有向沿海6个条件最好的城市密集区集聚的趋势。他提出的设想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福建沿海会形成麦吉所说的那种城镇密集地区,成为中国的经济核心。由于中国有自己特殊的机制,周一星把这6个地区命名为“都市连绵区”,既与麦吉古怪的名字相区别,又与国际通用的大都市带概念相衔接。针对当时粗放式进行的“市带县”改革,周一星还提出了都市连绵区成型的5个基本条件。认为“都市连绵区”应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当时与会的各国学者高度赞赏周一星的观点,认为他以中国案例很好地回应了麦吉的理论。会后,以研究东南亚国家城市化见长的麦吉立即安排他的3个博士生前往中国,分别研究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辽中南。这篇论文还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西方学者纷纷引用周一星论文的观点来研究和介绍中国。

责任编辑 / 王杰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