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秘史
埋在地下的万丈佛光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03期 作者: 郑骁锋 

标签: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寺庙   遗址   青州市   

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一路汉化。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山东的青州,本已汉化的佛教造像却产生了“胡化”的反常现象,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些体现西域风格的“曹衣出水”式造像光彩夺目,但那也许只是露出了万丈佛光的冰山一角……
1996年,山东省青州市一所学校的工地上,惊现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发掘之一——青州龙兴寺窖藏造像。考古学者认为,这批造像内容、造型等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应被划为一个独立的造像类型——青州风格。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思索,最终大彻大悟,体态呈思惟之相的“思惟菩萨像”表现的就是这段故事。刚出土时,这尊造像头部缺失,工作人员一年后才在库房中找到了它。经过清理,残留的贴金彩绘熠熠生辉,菩萨脸上的微笑神秘而纯真,仿佛在冥想中悟出了佛的真谛。

去青州之前,我特意爬了一次泰山。站在海拔1533米的玉皇顶,我极目东望,看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青色大地。我相信,多年前的某个春天,同样的地点,大禹眼前见到的也应该是同一种青色。山风阵阵,松涛过耳。那一刹那,我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有了新的理解。

海岱古都,历尽磨难真佛在
古代青州地区(秦汉至明初)主要包括今山东省中部、东部地区,因位于泰山和大海之间,又被称为“海岱地区”。大约从一千六百年前起,青州一带就是佛教传播的重镇。到南北朝时期,青州已有上千座佛寺,声名最显赫的是南阳寺。到北齐时,寺内佛殿密集,宝塔耸立。当时的《临淮王像碑》描述说:“南阳寺者,乃正东之甲寺也。”南阳寺后来改名龙兴寺,到金代因战火变成废墟。硝烟散尽后,青州人又在市南郊区的一处山坳里重建了一座新龙兴寺。当千年古刹化为灰烬后,一座仰卧于青州大地上的山体巨佛逐渐露出了神秘面纱:站在驼山望佛台向东南望去,迷人的释迦佛正仰望着天空。如将照片逆时针旋转九十度,巨大的佛陀形象看起来更加逼真。

眼底的千里峰峦,仿佛组成了一朵朵青莲。佛典说,释迦牟尼有三十二相,其一就是“佛眼绀青,如青莲花”。佛有青眼,地有青州——难道这片土地注定要与佛结下不解之缘?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图片编辑 / 孙毅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