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壮族的调查丰富了史书记载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第08期 作者: 王昭武 

标签: 文化地理   南宁市   

壮族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比如特别尊重牛,每年过“牛魂节”、女性有结婚后普遍“不落夫家”的习俗等。类似的传统习俗都是民族工作者将不同自称的壮语支系,识别为壮族的依据之一。 
王昭武
白族,云南大理人,新中国成立前在滇南民族地区工作。195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民族史专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长期从事南方民族的社会历史调查和研究。

1956年夏,我从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被派往广西,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情况的大调查。和当地十多位壮族学者和干部一起,组建起壮族调查组,在著名壮族学者黄现璠教授引导下,投入桂西偏僻的土官统治地区,开展壮族社会历史的调查。此后连续5年间,又在桂西北边远的壮族山乡深入考察,了解社会情况,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建国伊始,新中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激发起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纷纷上报自己原有的族名。当时广西各地上报的族名,通过民族语言的考察,属壮傣语支的有20多个,其中以自称“布僮”的人口最多,分布在广西红水河、龙江、融江流域;自称“布土”的在右江流域;自称“布侬”、“布沙”的聚居于桂西和滇东南一带;其他散布在边远山区的有“布傣”、“布衣”、“布偏”、“布雄”、“布曼”等,人口达1000多万。这些有着不同自称的民族语言大同小异,属壮语的南北两大方言,12个土语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省的66个市县内,其他散布在云南、广东、湖南和贵州,基本上形成一片相连的民族聚居区。联系他们的社会历史和传统生活习俗,经各方通力合作,确认为“僮族”,从而使过去被埋没、被分裂的各族系,恢复为统一的民族。

责任编辑 / 周晓红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