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割苇人
最后的芦苇“刀客”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8期 作者: 紫萸 

标签: 农业地理   

在辽河三角洲这片世界面积最大的芦苇荡里,每年冬季都有成千上万如候鸟般“飞”来收割芦苇的“刀客”,他们在赚取微薄收入的同时,也让世人看到了芦苇荡这一诗意景观背后的人生百态……
每年冬天割苇人要冒着酷寒收割芦苇
辽河三角洲连成片的芦苇荡面积有120万亩,每年吸引了众多割苇人前来进行收割作业。收割芦苇要在冬季里进行,此时的东北大地,气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一人多高的无垠芦苇构成了一片金色“森林”,而这片“森林”里很少有地标和参照物,人走在其间,很容易迷路。辽河、双台子河和大凌河等河流在入海口冲积出肥沃平坦的辽河三角洲,这里被认为是世界上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

 世界面积最大的芦苇荡在辽宁盘锦市,这里产生了一种特殊职业——割苇

我出生在辽宁营口市,离盛产大米的盘锦市仅有70多公里,这两座城市都属于辽河三角洲。营口是大辽河的入海口,有大片的芦苇荡。盘锦是辽河的入海口,芦苇荡面积比营口大得多。从小我就喜欢亭亭盛开在水边的芦花,那些挺立在纤细枝头的雪白芦花迎风飞舞,充满了诗情画意。

不过我真正认识芦苇的诗意魅力,还是从文学家孙犁那篇著名的小说《荷花淀》开始的:“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
眉子……”

责任编辑 / 雷东军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