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蜈支洲岛修复珊瑚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2年第10期 作者: 张浴阳 

标签: 天文地理   基础地理   

海南省三亚市的蜈支洲岛是国内最知名的热带旅游岛屿之一,鲜为人知的是,除了海岛风光之外,这里还有一个成功的珊瑚修复基地。自2016年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当地合作,在蜈支洲北侧的珊瑚礁区建立了多个珊瑚苗圃,并向退化的珊瑚礁移植珊瑚超过3万株,如今的蜈支洲岛海面下,是一片名副其实的珊瑚花园。

叮叮叮……金属的凿击声传到我耳中,在海水中听得比陆地上更为清晰。我拿着锤子和凿子,从铝合金制成的珊瑚苗圃上凿取下石珊瑚苗种,小心翼翼地放入塑料篮筐中,尽量避免珊瑚之间的磕碰和摩擦。这些珊瑚苗种呈现出绿色、褐色、蓝色等不同色彩,都像植物一样分出枝丫,尺寸多在20至30厘米左右,大小匀称,一看就是人工统一培育出的个体。

在修复一处珊瑚礁的同时对另外的珊瑚礁造成破坏,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因此需要搭建人工苗圃来培育珊瑚苗种。珊瑚生长在自然环境中不得不面对多种威胁,比如同大型藻类、海绵,甚至是其他种类的珊瑚竞争生存空间,也要小心长棘海星、核果螺等天敌的捕食,海底的沙粒、沉积物覆盖在珊瑚上也会造成珊瑚的死亡,而人工苗圃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人工苗圃有很多种类型,图为在蜈支洲岛海面下6米深处搭建的绳状苗圃,上面生长着桌面状的风信子鹿角珊瑚和枝状的中间鹿角珊瑚。

在游人如织的海南省三亚市蜈支洲岛的海面下,3万株珊瑚苗种默默成长,专门用于这里珊瑚礁的生态修复——这是我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与当地合作进行的一个珊瑚修复项目。虽然这里只是三亚海边一片小小的水域,但我们希望这里是一个成功的开始,在近三十年内海南、广东、广西等地的近岸珊瑚数量减少80%的大背景下,能够星火燎原,为提升珊瑚覆盖率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 / 付薇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