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城市中,昔日自然的生境已被各种人类设施所取代、割裂。环绕在城市外围的山野,或许是城市与一些大型有蹄类和食肉动物最为接近的地方。2020年冬季,一群觅食的马鹿出现在宁夏银川市附近的山坡上,此时它们距市中心已不到10公里(摄影/袁海龙)。未来的城市化会改变更多的荒野,游走在城市边缘的动物或许会在觅食的需求驱使下,不得不进入人类的环境,如何平衡好分布在城市各处的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长期课题。
目前在陕西,仅发现了唯一一座上覆黄土下为砂岩的天生桥
虽然从理论上讲,在砂岩被黄土所覆盖地区的每一个主沟与支沟交会处,都有可能由于流水侵蚀形成天生桥,但实际上,在陕北地质遗迹调查过程中,最终只发现了一座天生桥。它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延河一个支流东侧。桥高60米左右,长度约为70米,宽度在10至20米之间,跨度达30米,桥的厚度在25米左右,上部为数米厚的黄土,其下则是红色的砂岩。摄影/王彤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王彤
作为一种夜行动物,貉原本喜欢“摸黑”出行。但在城市中,它们却显示出了对城市夜间灯光的偏好,这可能是由于良好的照明有利于它们获取更多的食物等资源。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历史上曾经有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三处滕王阁,这三处滕王阁都是唐朝的滕王李元婴所建,南昌和阆中的滕王阁都是屡毁屡建,而滕州滕王阁却没有重建,这是因为滕州滕王阁没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南昌滕王阁和阆中滕王阁有王勃和杜甫等大诗人咏赞过,可见,文化名楼重建的重要驱动因素就是文学作品。图为阆中滕王阁,重建的楼阁不仅偏离了原址,而且将阁变为了楼,还加高加大了原有建制,因此受到了专业人士的争议。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两只幼貉警惕地观察着洞口之外的世界,眼神中既流露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又充满了对未知的忧惧(摄影/武亦乾)。在很多人眼中,貉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在上海成为大都市之前,它们是这里的原住民,如今它们依然有在这里栖身的权利。但随着它们在城市中不断繁殖、扩散,也会带来水源安全、疫病防控、交通安全等诸多问题。在我国,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是一个关注度有限的领域,然而随着未来城市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可能会迎来自己“貉的难题”。针对城市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人类与这些动物邻居之间寻求平衡,将会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长期课题。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摄影 / 武亦乾
西沙群岛各种次地貌中,礁缘处的脊槽地貌十分显眼。波浪自礁坪外缘向潟湖传播,能量逐渐衰减,外礁坪为高波能带,水动力较强,波浪在礁前破碎,冲击、刨蚀礁前缘形成槽沟带。图为东岛上绵长的梳齿状脊槽地貌。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历史上很多文化名楼都是既真实存在过,又有文学作品的,但是有一类文化名楼却与众不同,它们在历史上只有相关的文学作品,却从没有建造过,成为了没有实物的“空中楼阁”,南京阅江楼就是其中的代表。明太祖朱元璋和群臣在长江之滨写下《阅江楼记》,并打算建造阅江楼,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没建起来。2001年,南京市政府在南京狮子山上建造了阅江楼,完成了古人夙愿,将文学景观实物化。图为在南京最高楼紫峰大厦下的阅江楼。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城市之中,动物与人类的“社交距离”
与英国的远亲不同,我国的赤狐虽然偶尔会出现在城市的边缘和郊区,但还是保持着对人类的警惕(摄影/程斌)。
陕北的沟谷型丹霞,与美国“羚羊谷”相比也并不逊色
在陕北诸多的沟谷型丹霞中,其中一些从地貌形态上看,与美国亚利桑那州佩吉市羚羊谷相比也毫不逊色:一样的两侧峭壁曲线蜿蜒,一样的入射光线变化多端。只是因为陕北这些沟谷直到近年来才开始被人们所关注,所以它们的美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而羚羊谷久负盛名,吸引的摄影师越多,拍摄出绝美照片的可能也就越大,“强者愈强”,最终成了世界上几个最著名的摄影胜地之一。假以时日,随着陕北沟谷型丹霞越来越为世人所知,吸引更多的摄影师来此创作,这里很可能也会成为和羚羊谷一样的摄影胜地。摄影/朴龙德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朴龙德
白天,它们一般会在这里睡觉,偶尔会打斗嬉戏,发出吵闹的声音(摄影/武亦乾)。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摄影 / 武亦乾
两山之间是一段V字形谷地,谷地底部,一道蜿蜒而狭窄的缝隙,深深切入大地。缝隙两侧,分布着众多三面环绕一面开口的坑谷,颇似喀斯特地貌中的退化天坑。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种“地缝”和“天坑”相伴出现的地貌,却并非出现在喀斯特地貌区,而是出现在黄土高原上。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对于貉而言,要在人类的城市中生存本非易事。在这座庞大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它们在选择栖息地时依然处处谨慎,摄影师在上海动物园公共区域的一处地下管道中,发现了一窝刚出生不久的幼貉。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随着摩天楼建造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在几百米高的塔厦上看得更远,古代楼阁与现代塔厦相比,目之所及就显得逊色许多了,名楼的功能也就收窄到了蕴藏本地文化的功能了。图为建在广州越秀山上的25米高的镇海楼。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代理院长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除了对城市环境的适应,它们同时也遭受了来自城市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量人为投喂的猫粮,吸引了众多幼貉聚集哄抢(摄影/王放)。一旦它们习惯了投喂,便会大幅降低对人类的警惕性,从而打破两者之间固有的“安全距离”,甚至造成偶然性的人貉冲突事件。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摄影 / 王放
古代登临黄鹤楼,很容易见到“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文学景观,但是现在登楼后,却只能远望长江了,图为从黄鹤楼上看到的“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景观(摄影/缪德杰)。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摄影 / 缪德杰
如今,观察自然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人缓解压力的手段。摄影师高翔关注的对象是黄鼬、松鼠和刺猬等看似“不起眼”的城市动物,长期追踪、观察这些小生命给他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在小区的院角,他记录到了两只“钉子户”刺猬,它们经常摇晃着短胖的身体来到盛放猫粮的食盆边享受夜宵,一旁的流浪猫颇为不满,面对两个“刺头”却又无可奈何。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毛项”应为“猫巷”,是指只有猫才能走过的曲曲折折、狭小的沟谷
为了制作这篇报道,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李益朝工程师、本刊特约作者税晓洁、图片总监王彤组成的考察队,几次奔赴陕西。在志丹县“毛项大峡谷”考察时,李工指出,这里准确的名字应该是“猫巷(hang)”,是指只有猫才能走过的曲曲折折、狭小的沟谷。这段沟谷绵延十几公里,分作几段,两侧崖壁高度从十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图中正在拍摄的人为税晓洁,因沟谷太长,哪怕用接片也只能展现其一小部分(摄影/王彤)。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王彤
研究的第一步:神秘的貉在哪里?
野生的貉通常是夜行动物,为了找到它们,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放研究员特意使用了热成像仪。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历史上的黄鹤楼重建过30多次,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黄鹤楼是1985年武汉市政府重建的钢筋水泥的仿古楼阁,重建的黄鹤楼从长江之滨的原址向东退却1000米到了蛇山之上,并且在武汉在建最高楼、475米的绿地中心的比对下,显得矮小了许多。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王彤
图为在450米高处的广州塔(小蛮腰)摩天轮上观景。绘图展示了几座城市中的文化名楼与本城已投入使用的最高楼的高度比较,可以看到现代塔厦正在取代古代楼阁,承担起人们登高远眺的功能,文化名楼的望远功能正在收窄(绘图/连达)。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即便是幼貉有了自己活动的能力,它们的父母依然会对周边出现的人类保持高度警惕(摄影/姜雅风)。一般在四个月左右,幼貉才会离开出生地去寻找新的栖身之所,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磨练生存技能,应对城市复杂环境的压力。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摄影 / 姜雅风
图为赣江之滨的南昌滕王阁,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参考宋代画作,绘制出了重建滕王阁的图纸,却并未建成,改革开放后,南昌市政府在梁思成绘制的图纸基础上建造出了一栋钢筋水泥的仿古楼阁,登楼后可见《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文学景观(摄影/徐宏)。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摄影 / 徐宏
图是沙鲁里山脉格聂群山西坡的图片,这张图片的拍摄和欣赏点是藏巴拉山口。在这张图上,我们能见到许多未知峰,如着隆、工布章素和向巴等山峰。 摄影/魏伟
还有一只每天都会光临茶楼的岩松鼠,它似乎对品茶有着独到的见解。后来,为了不影响顾客,贴心的工作人员为这位“茶客”专门准备了饮水点。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站在围谷底部贴近崖壁,不仅可以看到层次分明的岩层,找好角度还能拍出类似“天坑”的照片
在流水溯源侵蚀形成围谷的过程中,其所处地层中存在一层泥岩一层砂岩交替出现的互层,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因为在水流侵蚀岩层过程中,泥岩比砂岩质地更柔软,更易被侵蚀,形成一个个内凹的岩洞,之后岩洞上方的砂岩再随之崩塌,这样就会导致上游方向的崖壁不断后退,最终形成三面合围的谷地。下到围谷底部,贴近崖壁,你会发现偏红色的砂岩与偏灰色的泥岩互相堆叠,层层分明(摄影/王彤)。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王彤
黄土和丹霞相遇,造就了陕北黄土高原区多样的地貌奇观
黄土与其下的砂岩,是陕北地区绝大多数地貌景观、地质遗迹的物质基础。陕北地区的地貌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步:在白垩纪形成红色砂岩,沟谷型丹霞地貌初步发育;到第四纪黄土覆盖了陕北地区,砂岩上的侵蚀地貌发育暂停,堆积形成黄土地貌;黄土高原区抬升后,地表水对黄土冲刷、剥蚀,在沟谷处被流水剥蚀出露的砂岩又进一步受到继承性侵蚀。图展示的就是地表水冲刷黄土,并对沟谷处出露砂岩进行继承性侵蚀的景象,只是黄土之上又被树木所覆盖,看得不是很清晰,但从沟谷两侧岩壁上,可以清晰看到黄土之下覆盖的红色砂岩。图所示的这种主沟和支沟交会处,会形成山嘴,由于水的侧向侵蚀作用,两条沟谷中的流水都会向山嘴方向侵蚀,如果把下部穿透了,但山嘴还没有全部崩塌,残留部分就会形成天生桥(见插图)。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山脉/邛崃山山脉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与金川县交界处的万里城
万里城是西望邛崃山脉的绝佳观景台
历史上,小金县到金川县途中的万里城垭口是乾隆征讨大小金川的主要战场。摄影师在实地考察时发现,这里是西望邛崃山脉西坡的绝佳观景台,四姑娘山幺妹峰和卫峰一字排开,景色蔚为壮观。摄影/魏伟
沿海各地吃鲞地图
鲞,味鲜美且百搭。在沿海各地,人们用不同的食物与之搭配,成就了一道道名菜。因为种类实在繁多,我们无法一一例举,所以只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几种,标注在地图之上。绘图/许航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一段公路从地缝上跨过,其下的地缝,绵延有几公里长
从延安市志丹县杏河镇出发,沿着从志丹到榆林市靖边县的靖志路一路北上,到一个叫桥台的地方时,公路竟然从一道蜿蜒于大地上的“地缝”上跨过。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山脉/邛崃山脉
拍摄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卡子垭口旁的山头
格聂群峰西坡和邛崃山脉北坡难得一见的影像
图是在马尔康卡子山拍摄的邛崃山脉的北坡。邛崃山北坡的照片很少,这里有许多隐秘的山峰,如霸王山、猛古雪山等。由于川西高原位于北半球,天气晴朗的秋冬太阳光线偏南,造成北坡逆光,因此拍到一张好的照片非常难得。摄影/魏伟
墨鱼鲞
也叫目鱼鲞。以乌贼制成。最常见的是曼氏无针乌贼和金乌贼等。墨鱼鲞以宁波产最为著名,因宁波古称明州,得名“明府鲞”。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前面照片展示的“心形天坑”,是一种三面合围的谷地,在地质遗迹调查中,专家们称其为围谷,是税晓洁在陕西发现的另一种颇似天坑的地貌。围谷的谷壁一般上覆黄土,其下为砂岩。地表水在斜面上流动侵蚀出河沟,当地壳发生间歇性抬升后,沟底变成了一级一级的阶梯状,流水沿沟底溯源侵蚀,导致崖壁日益后退,最终就形成了大致以水流为弧顶,向下游开口呈弧形的围谷(见插图)。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一目者,不入格;色油者,不入格;洞胸破腹者,不入格……”—— 《鲞经·款式篇》
什么样的鲞算好鲞?《鲞经》中也列出了一条条明确的评判标准,不仅在外形上不能有缺损,肉质肌理也必须不油不涩,闻起来要香而不腥,尝起来要咸淡适口,只有满足众多条件的鲞,才能称为“上上”品。照片中的黄鱼鲞,完美符合了上述种种要求,而且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分外鲜亮莹润,让人一眼看上去就不由食指大动,垂涎欲滴。摄影/任齐俊
14|14座
8000米级雪峰
希夏邦马峰 海拔8027米 中国
希夏邦马峰,14座8000米中最低的那座,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也是最后一座被人类征服的8000米级雪山。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10名队员登顶希夏邦马峰,至此,14座8000米级雪峰都被成功登顶,现代登山史上的“黄金时代”画上了句号。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其形成过程如插图所示:地表水沿黄土中的竖直裂隙向下渗透,溶解了黄土中的可溶性盐类、冲走了土粒,让裂隙越变越大,就形成了竖洞。直到水流下渗,侵蚀到砂岩,因为砂岩比黄土隔水性好,水流受到的阻挡越来越强,就转而在水平方向冲蚀出洞道来。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历史上的蓬莱阁也是不断重建、修缮,图为百年前的蓬莱阁,蓬莱阁虽断代为清代,但今天所见的蓬莱阁也是建国后不断修缮后的了(下图 摄影/高远)。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鲽鱼鲞
潮汕人称“铁脯”的,正确写法应为“鲽脯”,即鲽鱼鲞,有“超级味王”之称。
但在制作时其实并非只用鲽鱼,往往是鲆、鲽混用。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四川人的“贡嘎情结”,他给贡嘎也拍了一张标准照
贡嘎山,蜀山之王,四川省的最高峰,四川的雪山摄影师们必定要来“朝圣”的地方。对从小在四川凉山长大的李国平来说,贡嘎与14座8000米都是他的心头至宝。1930年,贡嘎山曾经被约瑟夫·洛克误测为世界第一高峰,在国际上声名远扬,虽然不久后被证实这是个乌龙,但贡嘎的国际名声就此打下了基础,可与8000米级的雪山相媲美。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西湖松鼠调查目击记录示意图
资料提供/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图为百年前的岳阳楼,通过历史图片,我们可以感知岳阳楼及周围环境的改变。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春天的池塘成为蟾蜍的求偶场与繁殖地
3月初,中华蟾蜍开始求偶产卵,场面宏大。有时,一个小水洼里能聚集几十只。卵带一条条地绕在水草上,看着像老小区缠绕得乱糟糟的电线。我们平时说的青蛙,在这片水系主要分布的只有一种,它们是黑斑蛙。黑斑蛙的繁殖期稍晚,通常在3月底4月初进行。相比于蟾蜍卵,蛙卵是一团团的,很好辨认。水系中还能看到牛蛙,它们是被放生而来的。近两年牛蛙少了很多,不过还会有放生的个体涌入。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他拍出了布洛阿特冰川的标准照
2016年4月,李国平再次来拍摄喀喇昆仑的4座8000米级雪峰。他沿着克勒青河谷一直深入,近距离接触了这条冰塔林立的布洛阿特冰川,由于人迹罕至,这条冰川曾经被误认成加舒尔布鲁木冰川。冰川所在地的海拔已然很高,李国平仍在向上攀爬,他要寻找到一个制高点,揭开这条冰川的面纱。晨曦中,4座8000米级雪峰的峰顶逐次被阳光点亮,一条完整的冰川展露在他面前,冰川源头,那是世界第12座高峰布洛阿特峰,这条冰川,应该是布洛阿特冰川。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这些沟谷中,两侧崖壁往往呈现出变化多端的曲面形态,其形成过程简述如下:在白垩纪时形成的红色砂岩堆积地层中,水流在地层薄弱处,形成沿节理裂隙方向展布的众多壶穴。随着流水不断侵蚀,壶穴不断扩大,最终彼此重叠、贯通,形成蜿蜒的沟谷。之后在第四纪,陕北又被黄土所覆盖,地表水对黄土冲刷、剥蚀,在沟谷处被流水剥蚀出露的砂岩又进一步受到继承性侵蚀,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神奇景观(见插图)。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追峰”人,总是想另辟蹊径观雪山
“追峰”人总想发现一些新的角度来展示雪山之美。如苏东坡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方位、季节,雪山总有不同的美景。上图是摄影师魏伟在野外的自拍照,他总是独自上路,基本无人同行。他身后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第二高峰大黄峰(海拔5922米),这座山峰曾深深触动魏伟,这也是他为阿坝州高海拔山峰拍摄图录的初衷。
大黄鱼鲞
以大黄鱼制成,因晒干后以白者为佳,故又叫做“白鲞”,据说有开胃益气的功效。以浙江台州出产的最为著名。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追峰的人,接片最能不受限地还原他眼前所见
为什么要拍接片?当你去到李国平拍摄的机位,攀登到西藏定日县的某个山梁上,那种开阔悠远、清晰通透的景观铺展开来,体会到仿佛只要目力能及,世界都能尽收眼底的感觉,你就不会愿意被相机画幅限制住视野,你也会想到接片,为了不受限地还原眼前这雪山天际线。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2013—2019年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接获野猪出没或滋扰投诉案例数目变化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如今的黄鹤楼内部安装了电梯,贴上了瓷砖壁画(摄影/朱熙勇),也受到很多人的争议。黄鹤楼以亿元门票成为了收入最高的文化名楼,也成为了各地重建名楼的追仿目标。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摄影 / 朱熙勇
一上午的时间,近20种昆虫造访了同一株千屈菜
每年夏季,开粉紫色细碎小花的千屈菜在水边随处可见。稀疏的地方星星点点,密集处则可绵延成小面积的花海。千屈菜的花期长、花量大,因而也成为诸多昆虫的乐园。张瑜曾用一个上午的时间盯紧一株千屈菜,并记录下到访昆虫。几个小时的时间中,访客的名单迅速增长:白尾灰蜻、黑股条胸食蚜蝇、镶黄蜾蠃、菜粉蝶、花椒凤蝶、小豆长喙天蛾、羽芒宽盾蚜蝇、切叶峰、长尾管蚜蝇、中华大刀螳、三突伊氏蛛、点蜂缘蝽、短额负蝗、直纹稻弄蝶、柞蚕马蜂、东亚燕灰蝶、稻蝗等昆虫在千屈菜的植株上从上向下依次出现。蜂、蝴蝶、蚜蝇、长喙天蛾之类多数是来取食花蜜;而螳螂则是常驻的猎手,它们在这里一待好久,等待捕食访花的昆虫。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山脉/大雪山山脉 拍摄地点/林芝—西昌 航班号/3U8458
从空中俯瞰,贡嘎山给人横空出世之感
摄影师在9000米的高空,从西往东眺望,拍摄了这张以贡嘎山为主题的群峰照片。大家都知道贡嘎山是大雪山山脉的主峰,它的光环过于闪耀,而使周围的山峰失去了“颜色”。摄影师为这些山峰一一做了标注,让人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到大雪山山脉的每一座山峰。摄影/温钧浩
拉布吉康峰 海拔7367米 中国
拉布吉康峰,一座处在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之间的7000米级雪峰,海拔7367米,是西藏聂拉木县和定日县的界山,沿着318国道从定日县前往聂拉木的路上就能看到拉布吉康峰的身形。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陕北的黄土高原下,隐藏着特殊的丹霞景观
陕西地貌基本可以分为:陕北沙漠高原区、陕北黄土高原区、关中盆地区和陕南山地区4大地貌单元,这也与一般人对陕西的自然地理印象基本吻合。但大部分人可能并不知道,在陕北黄土高原区的黄土之下,还隐藏着白垩系砂岩,形成了特殊的丹霞景观。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对陕北进行了深入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结果发现在图中所示调查区范围内,白垩系砂岩地层上的沟谷型丹霞景观分布众多。依据沟谷型丹霞形态不同,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天井式、狭缝式、巷道式、宽谷式4种类别。一般会在沟谷的起点处形成天井式丹霞,在起点至沟中部形成狭缝式丹霞,沟中部至沟口形成巷道式丹霞,而在较大河谷处形成宽谷式丹霞(如插图所示)。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天然呆”大麻鳽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明星鸟种
冬日里,水系中有些许芦苇丛的地方,就极有可能找到大麻鳽的身影。它们行动较为缓慢,遇惊扰常呆立不动。或许因为大麻鳽的羽色和猫头鹰相似,猫头鹰又是喜鹊的死对头,因而它们刚一出现经常会遭到喜鹊群的围攻。不过,喜鹊们很快就能查明真相,它们通常“叫骂”一阵后也就四散开来,不会像真遇到猫头鹰那样死缠烂打。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山脉/伯舒拉岭主峰
拍摄地点/西藏林芝市察隅县益秀拉山口
站这个山口,能同时见到三条山脉的主峰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的益秀拉山口,通过无人机低空拍摄,能看到三条山脉的主峰。由左往右,一座是他念他翁山脉的主峰,海拔6324米的大米勇;一座是伯舒拉岭的最高峰,海拔6155米的查格腊子;一座是怒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这样绝佳的拍摄角度是摄影师通过遥感图加实地考察等工作后寻找到的。摄影/魏伟
狭义的鲞特指黄花鱼鲞,广义的鲞也包括乌贼、章鱼等软体动物,甚至虾和贝类。照片中拍摄的是正在晾晒章鱼鲞的场景。鲞的制作方法看似很简单,剖开晾晒即可。但实际上,要想制作出滋味醇厚的鲞,是需要在温度、湿度、光照、风力等众多条件的交叉点上找到最佳平衡方可。摄影/寇林波
凤头安乐蜥是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的一种小型蜥蜴,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城市中的蜥蜴相比于野外的同类拥有更修长的四肢,以及更多的趾下瓣(脚趾腹面帮助攀爬吸附的皮肤褶瓣)——比起野外的树干而言,城市中的墙壁和玻璃实在是太过光滑了。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城市中,自然选择依然在发挥着作用。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谁在“龙形水系”的水中游弋
本图绘制了部分常见的鱼类和昆虫。它们乍一看长得比较相似,实际上每一种鱼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性。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鳗鲞
多用海鳗制成。海鳗鲜食口味平平,
“必腊之而后登盘也”(清《浪迹续谈》)。
海鳗在我国沿海的主产区为东海,故鳗鲞以浙东地区为佳。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甘泉县北部地区,沟谷型丹霞犹如毛细血管一样密集分布
陕北的沟谷型丹霞地貌,在延安市志丹东部、安塞南部、甘泉北部区域分布最为集中,面积达3700平方公里。从陕西省地调院提供的甘泉县雨岔工作区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甘泉县北部的一小片区域内,洛河北侧,沟谷型丹霞支叉迭出,犹如毛细血管一样密集分布。在这些沟谷中,现在只有几条以“甘泉大峡谷”的名头为人所知,但实际上几乎每条沟都呈现出了类似图中这样的瑰丽景观。摄影/朴龙德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朴龙德
位于拉康镇的卡久寺,则因终年云雾缭绕有“云止之寺”的美誉,而且它还是传说中莲花生大士五大隐修圣地之一。
洛扎雄曲 穿行在中国与不丹之间
冬日里的正午时分,是越冬的绿头鸭们纵情洗浴的时刻。它们兴奋地拍打着翅膀,搞得水花四溅,在水中以多种翻滚方式将自己身体各处的羽毛涮洗干净,现场氛围十分火爆。看着它们洗澡,可以让人忘记冬季的严寒。
冬季也是雄性绿头鸭向雌鸭开展求婚的高峰期,雄鸭时常做出乖巧的泳姿。
绿头鸭洗浴之后的理羽过程,看起来会让人很舒适。在黄色扁嘴的拨弄下,层层羽毛很快会变得油光顺滑。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
拍摄地点/拉萨—成都 航班号/TV9881
雄浑的雪山与蜿蜒的江水构成青藏高原上的壮丽
从成都飞往拉萨的航班上,舷窗外念青唐古拉山脉的皑皑雪峰让山峰的角峰、刃脊清晰可见,就连平时较为抽象的雪线,在白与黑灰的过渡中也清晰可见。群峰之下是清澈蜿蜒的易贡藏布辫状水系(摄影/温钧浩)。在多年的“追峰”过程中,温钧浩积累了许多经验:在地图上标注了中国西部高原机场的分布;整理飞越雪山的航线,剔除相同的航线,保留不同航线;根据山脉走向与光线的方向,选择合适的航班;尽量选择较新的飞机,舷窗更干净,适合拍摄雪山。除此之外,他还穿深色的衣服减少反光以保证空中拍照的效果。
5|14座
8000米级雪峰 马卡鲁峰 海拔8463米 中国—尼泊尔
8000米级雪峰,是地球上高山排行榜中最拔尖的一批,共有14座(不含卫峰),分布在亚洲大陆上,从青藏高原的南缘一直延伸到帕米尔高原的东侧。14座8000米级雪峰分别位于两大山脉,10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脉,4座位于喀喇昆仑山脉。马卡鲁峰,从海拔高度看,它在全球14座8000米级雪峰中排行第5;从位置上看(由大致从东到西的方向),它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第2座8000米级雪峰。它的东南方向是干城章嘉峰,西北方向是洛子峰和珠穆朗玛峰。马卡鲁的卫峰都在7000米级,衬托得主峰尤为突出,从中国这侧远远望去,大体上呈金字塔形。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色乡就位于熊曲河谷中,过去这里的人们多以边贸经商为生,但农牧业仍占相当比重,河谷开阔地带是主要耕作区,照片中的农人们正在收割青稞(摄影/王宏伟)。
玉龙雪山十三座雪峰首尾相连,宛若一条“巨龙”腾越飞舞
高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属于芒康山—云岭山脉的玉龙雪山。玉龙雪山的冰川末端与丽江古城遥遥相望,雪山下的丽江坝子,由于雪山冰川融水的滋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栖居的沃土,丽江坝子也因此被称为“小天府”。摄影/温钧浩
城市野生动物
华灯初上,城市逐渐褪去了白日的喧嚣。在上海一处小区中,一只戴着黑色“面罩”的奇特动物借着路灯的光亮闲庭信步——它是一只貉,成语“一丘之貉”中的主角。起初,这些在城市夹缝中生存的小兽引起了公众的好奇。然而当它们适应了城市、在这里繁衍生息之后,又为人们带来了困扰,甚至一度因为“貉咬人”事件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也将“城市野生动物管理”这个话题推到了人们面前。摄影/孙晓东
“鱼皆可鲞,其间以石首鱼为最著名”——《鲞经·例言》
历史上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是非常丰富和充沛的,而且随着季节和海况变化,鱼类会出现有规律的密集集群现象,促成渔业生产的旺季,即渔汛。我国海岸线绵长,沿海不同海区主要渔汛期和渔获物种类也不尽相同(见地图)。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10|14座
8000米级雪峰
安纳布尔纳峰 海拔8091米 尼泊尔
1950年6月3日,法国登山队成功登上了海拔8091米的安纳布尔纳峰,这是人类第一次登顶8000米级的雪峰,也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登山海拔纪录。这一纪录保持了3年,直到1953年,英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才被打破。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城市或许是地球上最年轻,却也最为复杂、人类干扰最强烈的生态系统。动物又该如何适应这座“钢筋水泥的森林”呢?乌鸦叫声粗粝、其貌不扬,但它们可能是最擅长利用人类环境生存的动物之一,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日本的一些小嘴乌鸦学会了利用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作为“胡桃夹子”,帮助自己碾碎坚硬的橡子等果实。而且它们还知道要在绿灯亮时把坚果丢到人行道上,再等到红灯时安全地飞落地面取食果仁。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图拍摄于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北侧几公里处。在一道黄土墚靠近冲沟的边缘地区,平坦的墚面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塌陷,颇似税晓洁在广西凤山县拍过的一处“大脚印天坑”。走到近前实测,坑长边约87.3米,短边约26.8米,坑底树木茂密测不到底,只能大约测一下,坑边较浅处深度不小于20米。实际上,这个大坑并非天坑,而是一个黄土落水洞,一般分布在沟谷两岸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较快的部位。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高山牧场上的牧民点设施非常简单,被塑料布包裹的简易帐篷就是牧民们生活的地方(如图),拉郊乡古桑旦增书记,在帐篷里和牧民们聊起了生活情况(下图)。
洛扎雄曲 穿行在中国与不丹之间
鲅鱼鲞
北方称为鲅鱼,南方称为马鲛鱼。
制成鱼鲞后,或称为鲅鱼鲞,或直呼为咸鱼。虽然并不名贵,但“咸鱼白菜也好好味”。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8|14座
8000米级雪峰
马纳斯卢峰 海拔8163米 尼泊尔
晨曦中,从尼泊尔萨马岗村的方向向南望去,第8高峰马纳斯卢峰的山尖被点亮。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如右侧地图所示,国家体育场(鸟巢)附近的这片湿地从北京的北四环一直延伸至五环北边,湿地的水源自于温榆河的支流清河。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熊曲是洛扎雄曲干流西岸一条重要的支流,熊曲河谷自古以来就是洛扎地区重要的边贸通道。从洛扎雄曲干流峡谷转向熊曲河谷,脚下的河水逐渐变成了涓涓细流,一缕阳光如探照灯般打亮了对面的山体,云雾飘浮半空之中,山坡上覆盖着斑驳的植被,与干旱的曲惹曲河谷截然不同(摄影/王宏伟)。
纷繁的水草如何梳理出头绪?
一有空闲,张瑜就到河道边的桥头,观察各种水草构成的水下森林。这些水草是构建河湖生态体系的基础,苦草、金鱼藻、大茨藻、紫萍、各种眼子菜……水草种类其实非常多,它们的外观和习性也各自不同。到了夏天,常有清理水草的船只在水面上作业。被清理和打捞出来的水草会被堆积在河道边,张瑜时而捡些不同种类的水草放到家里的鱼缸中饲养和观察,水草堆中常还能找到螺、蜻蜓稚虫等小型生物。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山脉/祁连山脉
拍摄地点/成都—乌鲁木齐 航班号/CA4151
看似荒凉的土地上,雪山冰川是生命的摇篮
在成都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线上,可以看到祁连山的雪峰如同海面上的浪花,一层又一层延绵至天际。祁连山上的终年冰雪,储存了大量的水源,这些源源不断的水从山中的沟谷中流泻出来,在山脚冲出一块块肥沃的冲积扇(上图)。摄影/温钧浩
“刀者刀,盐者盐,运者运、整者整……规行矩步,咄是良工”—— 《鲞经·工作篇》篇
传统的制鲞方法可大致分为四步:剖鱼、盐腌、清洗和晾晒。如今的鲞多是对剖,而古法则是背开,且剖鲞的刀法为各家的不传之秘,因为刀法的好坏,关系到鲞的品相甚至口感好坏。上图展示了松门镇剖鲞工人工作的场景,熟练的工人,只需几秒,就可剖完一条鱼。剖好的鲞片需用盐腌渍,鲞片轻轻摊开,一面撒盐,一面按压,然后层层叠放,放到木桶或缸中,用大石压住,经过三夜之后,便可取出冲洗(下图)。之后的清洗、晾晒等步骤,也都有着各种需要严格遵守的操作流程和规矩,只有这样,才能制出味道醇厚的鲞。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李国平:雪山峰影、冰河塔林之畔,孤影独行
李国平出生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山区,2005年,他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一行去珠穆朗玛峰考察,从此开始了他的极高山摄影逐梦生涯。到2013年,他已经完成了14座8000米级雪峰的第一轮拍摄。李国平的追山之旅是孤独而传奇的,他强悍的身体素质、迎难而上的摄影毅力,支持着、驱动着他攀登到了那些险峻奇绝的雪山摄影机位。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沟谷宽处约一到两米,最窄处不过十几厘米,王彤侧身紧贴崖壁,试图通行而无果。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近几年,中华小长臂虾成了这片水系中最为常见的虾类。它们的两条触须呈白色,在手电光下十分醒目。夏季,中华小长臂虾大量繁殖,为小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洛扎雄曲主体水系呈“Y”字形,拉康镇就位于这个“Y”字的中心点上。人们一般将洛扎雄曲及其支流形成的河谷,统称为洛扎峡谷,拉康镇以北部分,为洛扎峡谷上半段。洛扎县7个乡镇除拉郊乡外,全部都位于洛扎峡谷上半段中,历经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为峡谷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峡谷中深藏着数百座碉楼,与有“千碉之乡”称号的四川丹巴比也并不逊色。
洛扎雄曲 穿行在中国与不丹之间
7|14座
8000米级雪峰
道拉吉里峰 海拔8167米 尼泊尔
道拉吉里,是尼泊尔语“雪白闪耀”的意思,它位于“高山王国”尼泊尔境内,在尼泊尔众多的极高山中,它是最高的一座(不包括国界上的界山)。喜马拉雅山脉的10座8000米级雪山从东开始排列,它排在第9,是压轴的那座,与东南方向的第8座8000米——安纳布尔纳峰相距约34公里。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凤头安乐蜥 Anolis Cristatellus
绘图/陈磊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在拉康镇以南,洛扎雄曲及其支流虽然穿行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但由于河谷相对开阔,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几乎能够奔涌到各个支流的尽头,使局部小气候变得温暖湿润。洛扎雄曲的大支流吉格弄河,从海拔5000多米的冰川末端发源后,海拔迅速降低,降至3600米以下的中下游后,河谷中云杉、冷杉、红豆杉、雪松郁郁葱葱,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树随处可见。随着河谷渐渐收窄,水量变大,河水开始变得浑浊,不时可见高大的树木被冲到河中。
洛扎雄曲 穿行在中国与不丹之间
“晒鲞之法、冈上石滩,均为所得”—— 《鲞经·晞阳篇》
各地渔民晒鲞都是因地制宜,或悬挂于木架网绳之上,或使用特制的竹箔,或在方竹框内敷网……简直是花样百出。上图中江苏连云港的渔民把鲞片挂在搭好的网架上,缤纷摇曳,仿佛花藤拱门一般(摄影/谷晶)。
3|14座
8000米级雪峰
干城章嘉峰 海拔8586米 尼泊尔—印度
干城章嘉峰,喜马拉雅山脉最东侧的8000米级雪峰。3座8000米级的卫峰及1座海拔7903米的卫峰,拱卫着海拔8586米的主峰,合成一座宫殿式的庞大山体。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从城市中心到边缘,动物以自己的方式与城市产生着交集
广义而言,城市野生动物包括所有生活在城市中心至城市边缘的脊椎动物(如鸟兽、两栖爬行动物、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等)。如果把城市看成一个巨大的同心圆,从圆心到外围,城市化的程度通常是递减的,与此同时人类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越是对人类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物种便距离我们越近,而很多尝试进入人类环境获取食物等资源,但又倾向和人类保持一定距离的动物则分布在郊区甚至是城市的边缘。这种格局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未来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扩张的城市会挤占更多的荒野,一些动物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而消失,另一些则会逐步变得更加适应人类的存在,在不断变化的城市中与我们共存。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巴木错河是洛扎雄曲的二级支流,在它汇入一级支流莫日浦河处,坐落着拉郊乡政府所在的拉郊村。从拉郊村沿巴木错河溯流而上,即可翻越切公拉山到达拉郊乡最偏远的杰罗布村。在去往杰罗布村的路上,作者一行看到了巴木错河的源头。在群山之中,海拔大约在4500—5000米左右的高度上,郁郁葱葱的山体托举着两个小湖。远处的湖位置更高,湖水外溢到近处的湖中,近处的湖末端又有两股较大的水流溢出,在湖岸断崖处跌落成两条巨大的瀑布,即为巴木错河的源头。
洛扎雄曲 穿行在中国与不丹之间
阿尔金山是蒙语,意思是“有柏树的山”。阿尔金山山脉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山上发育有31条小型冰川,为柴达木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提供有限的水源。祁连山西端与阿尔金山相连,两山之间的山口当金山口是河西走廊的终点。自此,富饶的绿洲也到了尽头,翻过山口,便进入干旱少雨的柴达木盆地。摄影/温钧浩
图拍摄于台州一家制鲞合作社,这里是把鲞平摊在栅箔上晾晒。晒鲞场上,栅箔连绵成片,规模惊人,工人出没在栅箔之间,因时按候地翻动鱼鲞,犹如农人在田间劳作一般。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下到地缝底部,却发现这也是一段峭壁陡立的沟谷型丹霞(摄影/王彤)。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王彤
麦拉嘎俊拉山口,海拔5325米,意为“通往不丹的小雪山”。巨大的冰川仿佛从云雾中倾泻下来,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岗修错中,砂石路在这里中断了,曾经往来的商旅如今也不见了踪迹。只余下在众雪山环抱中的岗修错、加郎卡、各母错三个冰川湖,由高到低沿山口一字排开,湖水呈现出宝石般清透明净的色泽。高耸的雪山、巨大的冰川、碧蓝的湖泊,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迷醉而又幽远寂寥的画面。
洛扎雄曲 穿行在中国与不丹之间
剖好的鲞片需用盐腌渍,鲞片轻轻摊开,一面撒盐,一面按压,然后层层叠放,放到木桶或缸中,用大石压住,经过三夜之后,便可取出冲洗。之后的清洗、晾晒等步骤,也都有着各种需要严格遵守的操作流程和规矩,只有这样,才能制出味道醇厚的鲞。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洛扎雄曲干流发源于洛扎县扎日乡的娘岗康日峰北侧冰川,大致沿顺时针方向环绕库拉岗日雪山后,在洛扎县拉康镇附近,汇聚了来自措美县的支流虾曲,然后咆哮南流,穿越了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流入不丹。其干流和大小支流形成的河谷,构成了洛扎县全域和措美县西南部的地理框架基础。虽然从水量上看,这些河流都算不上大河,但它们形成的河谷,其规模却令人惊叹,而且景观缤纷,各具特色。上图为虾曲上游曲惹曲在措美县城附近切割出的峡谷,其特点为两侧山势嶙峋陡峭,谷中气候干旱,山体之上寸草不生,只有在河水流速趋缓形成的一片河谷滩地上,人们引水灌溉,才开辟出了珍贵的良田。
洛扎雄曲 穿行在中国与不丹之间
城市的绿地中,一头雌性野猪正带着自己的三只幼崽四处觅食,在草坪上留下一处处被翻开的土壤(摄影/Florian Mllers/NPL)。这样的情形在德国柏林并不罕见,这里出色的城市绿化已经吸引了近3000只野猪“入住”。城市虽然是经过了高度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却并非野生动物的禁区。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青山崇立、白云如练、碧水蜿蜒,河畔散落村居点点,这样一幅气韵幽静,宛如《山居图》似的画面,却非出现在江南,而是位于雪域高原深处。这里是吉格弄河谷,是洛扎雄曲在我国与不丹边境附近的一条大支流——吉格弄河,在喜马拉雅群山间形成的一段河谷,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拉郊乡村民们的传统牧场。
洛扎雄曲 穿行在中国与不丹之间
西沙群岛主要岛礁位置关系示意图
黑色数字:西沙岛礁及附近水深
蓝色数字:西沙海台及周边水深
西沙群岛的礁盘地形主要由永乐、宣德等大型礁盘以及一些零星礁盘组成,由西北往东南排列依次可见四列隆起分布,发育在水深约千米的西沙海台上。大型礁盘往往由好几个岛屿共享。20世纪80年代初,地理学者曾昭璇赴西沙群岛实地考察珊瑚礁地貌,根据西沙群岛环礁的钻孔资料,发现环礁的基底不是火山岛,而是与大陆岩层一致。由此揭开了西沙群岛真实的身世。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6|14座 8000米级雪峰
卓奥友峰
海拔8201米 中国—尼泊尔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拉郊乡古桑旦增书记,在帐篷里和牧民们聊起了生活情况。
洛扎雄曲 穿行在中国与不丹之间
绘图展示了几座城市中的文化名楼与本城已投入使用的最高楼的高度比较,可以看到现代塔厦正在取代古代楼阁,承担起人们登高远眺的功能,文化名楼的望远功能正在收窄(绘图/连达)。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图为水下拍摄的脊槽地貌,槽底铺满白沙,脊与槽相间,像蚁穴中的一条条秘密通道。退潮时,槽内常会有鱼虾等滞留其中,渔民便开着小船围追堵截。摄影/张帆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摄影 / 张帆
“吾台居民,世守其业,专心致志,用以起家”——《鲞经·自序》
《鲞经》作者王克恭为台州人,在他看来,台州人世代传承制鲞技艺,让制鲞成了台州的地方特色产业,其中又以“松门” “其地出鲞最佳”。照片中展示了今松门镇所在的浙江台州温岭市沿海的一角,可以看到港湾之中渔船密布,从古到今一直发达的渔业,是此地制鲞业兴盛的基础。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北京城市中轴线上有个大湖
空中俯瞰,在鸟巢体育馆之北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有一个名为“奥海”的湖泊。为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原有天然湿地基础上,这一带规划并修建了大面积湿地,营造出姿态宛若游龙的“龙形水系”景观。许多看似平凡的动植物生活在这片惬意的城市湿地,很少有人关注到它们的存在。绘图师张瑜十多年间经常在水边观察和绘画,在他的画笔下,一个精彩纷呈的湿地生态系统呈现在我们面前。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古今鹳雀楼位置对比,古代的鹳雀楼是蒲州古城的组成部分,但重建的鹳雀楼远离蒲州古城,改变了原楼位置、形制,虽重现了文学景观,却将文学景观做了调整。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西沙群岛海水能见度极高,可达50米。从空中看西沙群岛,仿佛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檐屋顶,有层层叠叠之感,到了礁盘边缘,则倏忽转为陡峻的海中悬崖,消失在茫茫深海之中。其实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过是巨树树冠上的树梢和树叶,下面挺立万仞的“树干”和纵横的“根系”,都是属于深海和珊瑚的古老秘密。
图为七连屿上的南沙洲。岛上的植被色彩斑斓,红色的是红草,绿色的是羊角树,亮闪闪地支棱着。羊角树很适应西沙群岛的环境,有的小岛甚至被它“包场”。岛周边的海滩岩可以稳固沙岛基部,减弱波浪冲刷,还能捕捉住被波浪携来的沉积物。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晞,燥也。’鲞经水洗,非曝不成”—— 《鲞经·晞阳篇》
晒鲞是制鲞的最后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保持通风和日照充足,是最关键的两点。鲞片不论是悬挂还是平摊,相互之间一定不能重叠,不然重叠处容易朽坏。图为广西北海渔民准备去晾晒章鱼鲞,木棍从章鱼头部穿过,章鱼之间密而不挨,连各条腕足也都被小木棍支撑开来(摄影/覃坚)。
作为适应人类环境能力最强的动物之一,浣熊是北美城市中常见的动物,这些智商极高又好奇心旺盛的家伙经常鬼鬼祟祟地出没于居民区,翻窗开锁企图“登堂入室”,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摄影/Florian Mllers/NPL)。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部分段落,两侧崖壁左突右出,看着虽美,走起来却非常艰难,图拍摄的是李工低头弯腰钻过一处曲面时的情形。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各类生物海岸是多样又精彩的,如红地毯般的碱蓬海岸、青纱帐般的芦苇海岸、多姿多彩的红树林海岸等,其中,热带珊瑚礁海岸可谓是生物海岸中最具景观之美的一种。环礁是由若干个礁体围绕着潟湖组合而成的环状群礁体,其中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礁体本身又有独立的小潟湖,构成小环礁,这样的环礁称为复合环礁,西沙群岛的永乐环礁、宣德环礁和东岛环礁等均为复合环礁。图为永乐环礁的一角,除了岛礁外,还可看到一个巨大的口门,是进出永乐环礁潟湖的水道之一。远处,一艘巨大的游轮正在缓缓驶入西沙秘境。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站在公路桥上看,地缝伸向山里的一侧先是被泥土覆盖,上面还有老百姓的林地,再往前,更窄,狭处不过一米,而长度甚至达好几公里。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我国主要文化名楼与新建“名楼”分布图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古代楼阁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俯览山河的平台,尤其是文学家登临后,往往会被所见景观触动,并结合个人际遇写下不同思想的文学作品,重建文化名楼让消失的文学景观得以重现,但也因此带来了诸多争议。比如右侧地图为古今鹳雀楼位置对比,古代的鹳雀楼是蒲州古城的组成部分,但重建的鹳雀楼远离蒲州古城,改变了原楼位置、形制,虽重现了文学景观,却将文学景观做了调整。一些重建的文化名楼还被列入了文保单位,并且重建的名楼“楼”、“阁”不分,也备受诟病。此外,一些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也从没有过文学作品的“伪名楼”纷纷新建,加重了对文化名楼重建的争议,地图标识了我国主要的文化名楼和部分新建的“伪名楼”。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西沙群岛的沙洲以长条、圆形、蝌蚪形为多。还有一种奇特的沙洲形状如同鱼的嘴巴,有气吞大海之势,这就是渔民常说的沙嘴。晴朗的阳光下,洁白的沙洲格外引人注目,在蓝色大海的衬托下,如同定格的闪电一般耀眼。而平时在海上看沙洲,远远望去就是一条白线,这大概也是古人称南海诸岛为“千里长沙”的缘由之一。图为全富岛及岛上的游客。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山东青岛的顾家岛上,许多进了城的渔民们,依旧保持了晒鲞、吃鲞的习惯,别出心裁地利用路边的围栏来晒鲞。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城市中的绿地公园,以及残存的一些诸如河流、丘陵这样的自然环境,常常成为野生动物青睐的斑块化生境,丰富易得的食物更是对它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台湾高雄的市集中,经常有成群的台湾猕猴涌进蔬菜摊明抢番茄(下图 摄影/Nick Upton/NPL)。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上海市野生貉分布区及未来扩散范围预测示意图
通过长期监测和研究,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制作了上海市内貉的分布区及扩散范围预测图(上图)。他们推测,尽管目前貉已经出现在上海150多个社区之中,但它们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却是现在的两到三倍,利用一些城市间的通道,它们未来或许会扩散到更多的地区,图中红色的部分就是扩散可能性最高的区域。实际上,地图上貉的分布位点每个月都在增加,目前的研究也只覆盖了上海市的一部分区域(图中长方形区域)。因此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未来这张图或许会以很快的速度更新。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石岛因岩石裸露而得名,怪石嶙峋,奇洞千姿百态。石岛四周,海蚀现象保存清晰,有海蚀崖、海蚀壁龛、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沟槽等形态。有研究者认为石岛可能形成于十几万年前全球海平面较高的时期。在众多西沙岛礁上,还广泛分布着海滩岩。图为石岛地貌一角。摄影/马宏杰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摄影 / 马宏杰
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岳阳楼是天下忧乐的精神物化
登上岳阳楼,可以眺望“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湖,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湖光山色与天下忧乐的仁人之心相结合,赋予了岳阳楼独特的精神内涵。在范仲淹之前,还曾有众多杰出诗人登上过岳阳楼,并留下了一流的文学作品,历代题咏岳阳楼的名篇不胜枚举,岳阳楼也因文学作品成为了天下闻名的文化名楼。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在喧闹的北京街头,自然摄影师张瑜拍到一群小鸭子排着整齐的队列跟着母亲过马路的情景,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令人动容(摄影/张瑜)。
张永战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海岸海洋科学系 副教授 绘图/李亚龙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王彤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王彤
图为湖南湘潭市湘江边的万楼,为历史上第六次重建,采用内九层、外五层的结构,寓意九五至尊,明显与原楼制式不符合(摄影/郭晓)。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摄影 / 郭晓
不经意间,貉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在上海一个小区中,散步的情侣可能不会想到,距他们不远处的花园假山里,一群貉正悄然藏身其中(摄影/武亦乾)。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摄影 / 武亦乾
山脉/大雪山山脉
拍摄地点/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与汉源县交界泥巴山垭口
图是在108国道泥巴山垭口拍摄的贡嘎山。摄影/魏伟
百变沙洲:风、浪和时光的灵动描绘
银屿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东北部,组成物质以珊瑚沙为主,不时有海鸟栖息。据说附近有清代沉船,渔民曾在此捡拾到银钱而得名。海水清澈,在阳光的照射下,不同深度会呈现出多种颜色,有白、黄、浅绿、深绿、浅蓝、深蓝等,有七色海的美誉。图为摄影师在银屿附近拍摄到的“山”字形沙丘,这个沙丘昙花一现,在风与浪的作用下,很快就消失了。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清人王克恭所著的《鲞经》(现藏于临海市博物馆)中写道,鱼鲞中最佳者为石首鱼鲞,即大黄鱼鲞;而石首鱼鲞中最佳者,当属浙江台州松门所产(左下图 摄影/刘小红)。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心形天坑”,独特地貌和摄影术联手制造的奇观
一眼看上去,这张照片中呈现的景观颇似一个天坑——绝壁陡立,四面合围,正是喀斯特地貌中天坑的典型特征。但实际上,这是在一种独特的三面合围的山谷底部,拍摄者贴近崖壁,向上仰拍,在广角镜头的畸变效果“加成”下,就拍出了这样“坐井观天”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陕西省甘泉县下寺湾镇。
摄影/朴龙德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朴龙德
9|14座
8000米级雪峰
南迦帕尔巴特峰 海拔8125米 巴基斯坦
南迦帕尔巴特峰,喜马拉雅山脉最西端的8000米级雪峰。它与以珠峰为首的9座8000米级雪峰距离十分遥远,而非常靠近喀喇昆仑山脉的4座8000米级雪峰。南迦帕尔巴特峰以难以攀爬著称,山体分为3面,每一面都有着惊人的垂直落差,截至1939年,试图登顶却丧生于此的攀登者多达31位,因此它在登山界留下了“杀人峰”的称号。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杀人峰”更增加了恐怖的气氛:2013年6月23日,一桩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在这里发生,杨春风等10位登山者在南迦帕尔巴特峰大本营被武装分子枪杀。
李国平:用接片守护存在
今天所见的蓬莱阁是建国后不断修缮后的了( 摄影/高远)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摄影 / 高远
西沙群岛海滩岩分布广泛,主要位于岛礁的周边,多分布在潮间带上,也会形成小型海崖或岬角。有些海滩岩被海水冲刷出了漂亮的几何图案,有条状的、圆形的,也有像豆腐块的,配合着胶结中的贝壳和珊瑚砂砾,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质感和色彩。下图为东岛一角大片胶结得较为松散的珊瑚礁碎屑,从整体地貌形态来看,可能是海滩岩受蚀后的残余地貌。摄影/马宏杰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摄影 / 马宏杰
图为西沙群岛某处的水下地貌,生长着大片珊瑚。摄影/马宏杰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摄影 / 马宏杰
陕北的黄土高原下,隐藏着特殊的丹霞景观
陕西地貌基本可以分为:陕北沙漠高原区、陕北黄土高原区、关中盆地区和陕南山地区4大地貌单元,这也与一般人对陕西的自然地理印象基本吻合。但大部分人可能并不知道,在陕北黄土高原区的黄土之下,还隐藏着白垩系砂岩,形成了特殊的丹霞景观。近年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对陕北进行了深入的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结果发现在图中所示调查区范围内,白垩系砂岩地层上的沟谷型丹霞景观分布众多。图展示的就是其典型景观——以赤色陡壁、蜿蜒沟谷为特征,形态颇似美国“羚羊谷”,但谷底还有地下水的痕迹,两侧崖壁上间或生有青苔(摄影/高凯)。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高凯
小对战小龙虾
有些年份里,小龙虾(克氏原螯虾)数量会“暴增”,这可乐坏了小。整个夏天,都时常能看到小与小龙虾这“二小”在水中激战的场景。通常情况下,战局会以小龙虾被小肢解而告终。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湿地的水系纷繁复杂,傍晚时分,游人散去,水中的各种鱼虾昆虫依然活跃着。张瑜打亮手电向水中观望,两只中华小长臂虾正在和他对视( 摄影/王宁)。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摄影 / 王宁
围谷一般会分布在沟谷两侧,图中较大的沟谷一侧分布着多个围谷,其中两个并列的围谷由于光亮和阴影交织,呈现出了颇似太极的图案。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人工放生的龟鳖类爬行动物,命运如何?
图中绘画的中华鳖是张瑜在工人清理河道水草时“抢救”出来的。当时它们刚孵出不久、脐带都没收干净,想来可能是放生的中华鳖自然繁殖的后代。他还记得有次水边施工挖沟,工人一铁锨下去铲到一窝鳖蛋,里面的小鳖已经成型,很可惜它们没能逃过劫难。在国家体育场北边的这片水系中,人为放生的龟鳖类爬行动物中,以外来物种巴西龟最多,其他种类还有草龟、中华鳖、花龟、小鳄龟(又名拟鳄龟,也是外来物种)等。观察与绘画时,张瑜时常会看到它们的身影(摄影/高新宇)。除了中华鳖和外来的巴西龟,其他种类目前能活下来的都很少。
绘图师守望池塘 鸟巢体育场之北的“瓦尔登湖”
摄影 / 高新宇
在没有低温保鲜技术的古代,渔民捕捞的鱼太多吃不了的话(这种情况在渔汛期间最为常见),想要长时间保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制作成鲞。因为各地渔获有所差别,所以用来制鲞的水产也各有不同,插图中绘制了常见的几种(绘图/QMCS 李玉强)。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在没有低温保鲜技术的古代,渔民捕捞的鱼太多吃不了的话(这种情况在渔汛期间最为常见),想要长时间保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制作成鲞。因为各地渔获有所差别,所以用来制鲞的水产也各有不同,插图中绘制了常见的几种(绘图/QMCS 李玉强)。
寻找《鲞经》中的美味
在沉沉暮色的笼罩下,一只形单影只的赤狐从桥面悄然经过。背景中与赤狐“同框”的高楼和巨大的工程机械似乎略显违和,因为在很多人印象中,赤狐是属于荒野的动物。事实上,在英国,赤狐几乎可以与“城市野生动物”这个概念画等号。英国在20世纪初期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进狐退”的故事在各地上演,但在这一过程中,赤狐也逐渐适应了人类的城市环境,并学会了利用城市中的食物等资源生存,如今它们已经是伦敦、布里斯托尔等城市中最有代表性的“动物居民”。摄影/Laurent Geslin/NPL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大鹏新区的排牙山—七娘山节点生态修复工程,是深圳首条野生动物“生态廊道”。摄影/吴小妮
游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
但情况总有例外——在风景如画的武汉大学珞珈山上生活着一只流浪的赤狐,习惯了行人的友善之后,它变得不再怕人,甚至会与围观的师生亲切互动(摄影/王志敏),被昵称为“珞珞”的它成了校园中的“网红”。不过野生动物对人类过于“不见外”也会带来麻烦。
杰罗布村是吉格弄河上游的一个小村庄,海拔4400米。村民们在吉格弄河谷的河滩草场,以及河谷两侧的高山牧场中,以放牧为生。在吉格弄河南侧的俄若拉山上,简易的砂石路在古冰川遗迹形成的乱石间穿行,一位骑着摩托车的牧民正在去为高山牧场送补给,远远可见,在他身后山腰岩石上牧民们印刻的五星红旗的图案。
洛扎雄曲 穿行在中国与不丹之间
图为金银岛背风面的脊槽地貌局部,这里的水动力没有迎风面强势,形态韵律性不明显。
另眼看西沙 礁盘“巨桌”上的绚丽盆景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的丹崖之上,登上蓬莱阁可以看到壮阔的黄渤海,还可以看到远处水汽缭绕的仿古楼群和蓬莱城区(摄影/高远),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让蓬莱阁闻名于世,文学作品的加持让蓬莱阁成为了文化名楼,苏轼、戚继光等人都曾写过与蓬莱阁有关的诗篇。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摄影 / 高远
图为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岳阳楼,洞庭湖上往来的帆船让人联想到“长烟一空、浮光跃金、渔歌互答”的文学意境。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历史上的岳阳楼重建过30多次,现在的岳阳楼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的,后世又多有修补。最早的岳阳楼是东汉末年由鲁肃始建的阅军楼。隋唐之际,岳阳楼逐渐成为一座纯粹的观景楼,唐朝著名诗人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刘长卿、张继、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等,都曾登上岳阳楼,并留下了名篇佳作。北宋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更让它名满天下,岳阳楼也成为了岳阳市的文化地标。文化名楼之所以屡毁屡建,是因为它承载了深厚的地域文明,重建文化名楼,让消失的文学景观得以重现。图为在岳阳楼上远眺洞庭湖,可见“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胜景(摄影/韩寒)。
兴建文化名楼 重现了文学景观,却争议不断
摄影 / 韩寒
但是一个“孤例”,还不足以让他们了解上海市内貉的种群扩散情况,所以他们开始尝试使用一种能将网像炮弹一样射出去的“炮网”(摄影/赵倩倩)来捕捉更多的貉,为它们戴上定位设备,以获得更多研究数据。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摄影 / 赵倩倩
为了摸清城市里貉的活动规律,研究人员为一只被救助的貉戴上了GPS项圈(摄影/赵倩倩)。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摄影 / 赵倩倩
炎热的夏夜,伴着声声虫鸣,两只貉从一栋小区居民楼底部的通风口探出身来,谨慎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准备开始自己的“夜生活”。近几年来,上海市野生貉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它们的活动范围也从城市西南部的狭小区域迅速向市中心扩散,目前这种食肉兽的足迹已经遍及这座国际大都市的150多个社区,种群数量推测有约5000只之多,成为了上海城市野生动物管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摄影/王放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摄影 / 王放
借助先进的设备,研究人员能够在远距离通过独特的外形,将貉与其他夜间活动的动物分辨开来,同时又不会对它们产生干扰,即使在漆黑的深夜,也能清晰看到它们如何活动。借助热成像仪、GPS定位项圈等各类新型技术手段,王放和他的研究团队希望能找到貉在城市中分布的规律。
“貉”以为家 一座城市 150个社区 和5000只貉
从右页照片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有时围谷会呈现“谷中谷”的姿态,这和地表水流量的变化,上覆黄土地貌差异等因素有关。围谷一般会分布在沟谷两侧,下图中较大的沟谷一侧分布着多个围谷,其中两个并列的围谷由于光亮和阴影交织,呈现出了颇似太极的图案。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此时,如果你蹲下身,用广角镜头一拍,广角的变形作用会让围谷的缺口闭合起来,俨然形成了“天坑”的模样(摄影/李益朝)。拍摄地点为吴起县土佛寺村。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李益朝
九吾山天井式丹霞,像微型天坑,更像竖井
在志丹县九吾山,另一种坑洞状地貌也引起了考察者的关注。它们位于沟谷的起点处,垂向上深度在8—50米之间,口径约半米到五六米、最大一个直径为35米,呈圆形或近圆形。是流水顺砂岩的节理缝隙侵蚀,以垂向侵蚀、冲刷为主,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天井”。从形状上看,颇似微型天坑,或者说更像喀斯特地貌中的竖井。这样的天井式丹霞,除九吾山外,在志丹石窑沟、安塞清水沟内也有分布。因为九吾山最大的这处天井式丹霞,缺乏从空中进行航拍的条件,所以摄影师只能从底部拍摄,但想要拍到这个直径达35米的“天井”全貌,却是非常困难的,完全躺在底部仰拍(如图 摄影/李益朝),最终拍摄出的也只是它的部分形态(下图 摄影/王彤)。
陕北黄土高原上遍布“地缝”和“天坑”?
摄影 / 李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