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迁徙 不只是飞得远


文章出自:博物 2016年第09期 作者: 冉浩 

标签: 地球村公民   动物世界   

秋天,燕子、大雁、野鸭等候鸟纷纷离开中国北方,向南飞去;来年春天,它们又会如期回来。它们年年如此,固定往返,这种迁徙行为堪称自然界最壮丽的“番剧”之一。不过,鸟类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迁徙?除了彪悍的飞行和导航能力,它们还为此演化出了哪些本领呢?

南北迁飞,飞出国门不是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年秋天,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燕子们,纷纷带着当年出生的幼鸟向南飞去,直到来年3~5月才会回来。这些燕子主要分家燕、金腰燕两种,不管人类如何挽留,它们每年9、10月份都会准时启程南飞—有多“南”呢?除了少数在广东、云南等地停留下来,大多数燕子都会一直飞出中国,前往南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越冬。像燕子这样的候鸟,一生中每年都要有规律地改变栖息地,这种行为在动物学上称为“迁徙”,或称“迁移”。

尽管中国地域辽阔,从北方的黑龙江到南部的海南岛就有30多个纬度,但仍有许多鸟类的迁徙范围跨越了国境,每年都要出国。以国内分布为准的话,家燕和金腰燕在中国的大部分种群属于“夏候鸟”,著名的大杜鹃、黑枕黄鹂也是如此。而白鹤、鸿雁、白额雁等则属“冬候鸟”,它们夏天主要在纬度更高的西伯利亚繁殖,越冬时飞到我国境内。还有一些鸟是迁徙时途经我国的“旅鸟”,它们每年往返于热带、亚热带与北极地区之间,如林鹬。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