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文字千年路 从波斯楔形文,到阿拉伯字母


文章出自:博物 2025年第08期 作者: 萧陵 

标签: 博物广知   文化文明   

一门语言可以寿数绵长,文字却往往随风而变。波斯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亚洲西南的伊朗高原上,数千年来人们口耳相传的语言不改,落到笔下的模样却几度“脱胎换骨”。文字变迁的背后,隐藏着帝国兴亡与信仰交替。

古波斯楔形文字:“伊朗”的原点

约在3000年前,东欧到中亚草原地带的一支游牧民族,南下迁入了伊朗高原。公元前7世纪,他们在高原西南的波斯地区定居下来,从此被周边民族称为“波斯人”。前 550年,他们建立了第一个政权,“波斯帝国”在伊朗高原崛起。

作为古老两河文明的故乡,当时的西亚地区,通行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参见本刊2022年1月号)。后起之秀波斯人积极向这些古文明学习,创制出36个字母来记录口语。其笔画也以楔子般的长三角形为主,拼写简便,句子从左至右横排,还有专门的分词标点 “     ”。波斯人用这种文字到处刻石立碑,宣扬帝国的文治武功,还不忘将西亚其他古老语言也一并刻上——数千年后,这些多语对照碑铭,成了破译楔形文字、解读两河古文明最重要的钥匙。

责任编辑 / 刘阜 葛乃江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