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
中华遗产
博物
官网首页
  • 首页
  • 杂志内容
  • 往期回顾
  • 全部
  • 中华遗产卷首语
  • 博物馆记
  • 历史拾遗
  • 发明与技术
  • 古代生活
  • 古迹探秘
  • 声音
  • 文化符号
  • 文化遗产
  • 文物故事
  • 有问有答
  • 民族与宗族
  • 消息
  • 秘档
  • 读史笔记
  • 读画笔记
  • 遗产风景
  • 风云人物
  • 食锦谈
  • 袈裟 来自大唐的圣物

    《东大寺献物帐》,以九件﹃御袈裟﹄起首,可见其深藏之意。

    作者: 镝霏   出自:2019年第11期

  • 丝绸 华美背后的大国浮沉

    日本正仓院中,收藏有一批唐朝的精品丝绸文物。透过这些丝绸,我们不仅能领略大唐的盛世芳华,更能发掘出一段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兴衰史。

    作者: 周宁   出自:2019年第11期

  • 琵琶 盛唐遗音宛在耳

    一千多年的琵琶,虽难以再发其声,但每一个细节都在传达着历史的韵律,那是一曲曲历久弥新的盛唐遗音。

    作者: 周杨   出自:2019年第11期

  • 金银平文琴 穿越千年的回响

    当世唯一的一张唐代宝装琴,现存于日本正仓院,而古琴音乐在日本的传播,却是历经近千年才开花结果。这张宝琴有何特殊价值,又给今天留下了哪些谜题?

    作者: 阚成章   出自:2019年第11期

  • 日本收藏着多少中国文物?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由于文化上的渊源,比欧美等国更注重搜集与收藏中国古代文物,尤其是书画作品和古籍文献。

    出自:2019年第11期

  • 遣唐使 海东万里洒扶桑

    地处东亚的中日两国,交往由来已久。如果要给两国交流史找一个最佳注脚的话,那么,自公元7至9世纪持续200多年之久的遣唐使,当之无愧。

    作者: 李粹之   出自:2019年第11期

  • 法隆寺﹃梦﹄中的宝藏

    ﹃法隆寺献纳宝物﹄为何会与﹃正仓院宝物﹄同场亮相?法隆寺因何享誉﹃世界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走进法隆寺,就是穿过时间隧道,邂逅日本最传奇的历史人物,置身中国南北朝隋……

    作者: 谢田   出自:2019年第11期

  • 从甲骨文来·食 垂“㳄”欲滴

    汉代《说文解字》将㳄解释为:“慕欲口液也。”心有所慕欲,口中生津液。所以,后世㳄衍生出涎与羡二字,即㳄与涎,㳄与羡,分别构成古今字。古文字学家张政烺指出,在中古时……

    出自:2019年第11期

  • 桂林山水不只是游乐

    『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虽由天生,也需人造。而『桂林人』造山造水造景观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游乐。

    作者: 刘琼   出自:2019年第10期

  • 盖章 锦上如何添花?

    印章光刻得好不够,还必须盖得好,方能为作品增色。稍不注意,浮夸盖满了印鉴的书画,就成了“车祸”现场。如何盖章是一门学问,印章与作品之间的巧妙平衡,恰是中国人追求的……

    作者: 高文兴   出自:2019年第10期

  • 36
  • 37
  • 38
  • 39
  • 40

中华遗产 V

叩击历史星空 梳理华夏文明
  • 杂志

    •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华遗产

    • 博物

    • 杂志订阅

    • 读者服务站

  • 新媒体

    • 中国国家地理网

    • 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广告合作

    • 杂志广告刊例

  • 关于我们

    • 成长记忆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 关于网站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2001-2025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全景国家地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优秀科普网站 京ICP证090072号 京ICP备10014304号-4 京ICP备1001430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8871 新出网证(京)字 04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