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样的月亮
读金农《月华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9期 作者: 黄小峰 

标签: 文化遗产   读画笔记   

这与众不同的“月亮”,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画中央,只有一轮朦胧的月,散发出淡淡的彩色光晕。再仔细看,会发现月中隐隐约约的阴影,勾勒的是广寒宫中玉兔与桂树的轮廓。视觉经验与传统想象交织在一起,使画中月亮充满着难以名状的魅力。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背花篓……”这是流传甚广、有关月亮的儿歌。作为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自古以来月亮就是寄托人们无尽想象的对象。有关月亮的传说和典故数不胜数。对月亮的种种传说和想象大都是由其独特的视觉特征所引起的,它的阴晴圆缺、风雨明晦,惹来人们无尽的诗情。

不过,月亮多变的视觉特征似乎并没有得到画家们太多的注意。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诗人们对残月情有独钟,但画家们眼里似乎只有满月,古代绘画中几乎看不到如钩的弯月,一直到近代的丰子恺,才画出了“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情景。此外,对古代画家来说,月亮似乎永远只是绘画景物的点衬。无疑,画家们并不缺少敏锐的眼睛,但这双眼睛究竟怎样去看,看到的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1687~1763年)的《月华图》,或许能为我们解开这些问题。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