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让考古智能化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6期

标签: 历史拾遗   

2008年7月的一天,一场有趣的试验在陕西西安郊区已发掘过的章怀太子墓进行。只见一台履带式机器人像玩具坦克一样灵巧地从前甬道驶入墓室,一条长长的缆线将它与外部的电脑监控系统连接起来。

考古机器人墓室工作环境的模拟图
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古墓墓室内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尸体和其他物质日渐腐败朽烂,消耗尽空间内的氧气,同时产生各种有害气体,譬如二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甲烷等,一些墓葬还有可能存在汞蒸气。此外,地下阴暗潮湿的环境也会产生一些微生物。如果在正式发掘前能预先探查清楚墓葬内的“小环境”,判断发掘价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就能规避或降低考古人员进入墓穴的风险。
考古机器人也称“考古发掘现场智能预探测系统”——整个系统由远程监控端、机器人及传输线缆组成。这部“履带车体式”机器人(左页图),集成了视频采集及气体传感等环境检测功能模块,其履带具有防水功能,可在-26°至30°的坡面稳定行驶。机器人本体还可简便拆装为“直列式”(上图)以应用于垂直的发掘探孔。

在试验人员的操控下,机器人在墓室内移动,带云台的摄像头呈360°旋转,墓室内景立即通过视频传送到监控端的电脑屏幕上。机器人身上安装的各种传感器也开始采集参数,温湿度、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浓度等数据不断传送到监控端。不一会儿,试验人员对墓室内部情况已了然于心。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