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
佛国之殇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6期

标签: 遗产风景   

加德满都的斯瓦扬布纳特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说释迦牟尼曾在这里讲佛,并收下1500多个弟子,因而是佛教徒的重要朝圣地点。寺庙建于山顶,野猴众多,人们习惯上称呼它为“猴庙”。这张照片拍摄于2015年5月5日,斯瓦扬布纳特寺的主体建筑在不久前的地震中轻微受损,周围副塔坍塌。一位在庙里修行的女士牵着狗从这里经过,生活还要继续。摄影/田卫涛
斯瓦扬布纳特寺
上图这处佛塔,是斯瓦扬布纳特寺的主体建筑。塔高四五十米,纯白色的半球形塔基自下而上分作五层,象征“地、气、水、火、生”;金色塔身四面皆绘有一双巨眼,代表释迦牟尼的无上智慧,无所不见;围绕塔身的十三层镀金铜环,叠成圆锥状,代表十三种层次的知识,象征着人类通往极乐世界的途径。而顶部的伞盖则意味着到达不生不灭的“涅磐”状态。这种式样的佛塔在尼泊尔被称为“柴特亚”。摄影/周剑生
上图是今年4月地震后佛塔的现状。摄影/田卫涛
瓦斯塔拉杜迦神庙
一个英国旅行家曾经说过:“就算整个尼泊尔都不在了,只要巴德岗还在,就值得你飞越半个地球来看它。”巴德岗是加德满都谷地的第三大城。13世纪初,马拉王朝定都于此。14-16世纪是它的全盛时期,城内曾经有172座神庙和寺院、77个水槽和152口水井。有学者认为,巴德岗就是中世纪尼泊尔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发源地。本页展示的是巴德岗杜巴广场上的瓦斯塔拉杜迦神庙在今年4月地震前后的照片。左图摄影/朱子浩,上图摄影/田卫涛
帕坦杜巴广场
帕坦是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亚洲重点保护的18座古城之一。自15世纪末开始,这里就是马拉王朝帕坦王国的首都。270年的王城史奠定了城市建筑的基本面貌。帕坦的大街小巷散布着1400多座神庙,包括重要寺庙55座。左图是震前寺庙林立的帕坦杜巴广场(摄影/周剑生)。上图拍摄于2015年5月5日,古迹保护人员正在杜巴广场搭建铁架,准备清理被地震震毁的塔顶。在4月份的地震中,帕坦杜巴广场的哈里桑卡神庙、查尔纳拉扬神庙完全坍塌、尤加纳兰德拉·马拉(国王柱像)的顶部雕像掉落损毁。摄影/田卫涛

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东、西、南部与印度接壤,北部与我国的西藏相接。在1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四处遗址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1979年入选的加德满都谷地遗址群,在今年4月25日发生的8.1级大地震中严重受损。

加德满都谷地处于尼泊尔的心脏地带,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5公里,谷地中有三座曾经的王城——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她们代表着尼泊尔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首都加德满都始建于723年,原名“康提普尔”。公元12世纪,李查维王朝的国王在这里建起了一座三重檐的塔庙式建筑,因取材于一棵大树,故名“加斯达满达尔”,梵语意为“独木之寺”,后简称“加德满都”。人们以她为中心,大兴土木,居住范围逐渐向外扩展,于是“加德满都”也就成了这座城市的名字。与她一河之隔的帕坦,是尼泊尔的第二大城,古称“拉利特普尔”,也就是“艺术之城”;巴德岗为“稻米之城”或“虔诚者之城”。三座城市各有一个杜巴广场,曾经是马拉王朝三个王国的皇宫广场。那里集中了16-19世纪建造的五十座以上的皇室宫殿和寺庙,此外,加德满都谷地还有4处遗存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世界最大的半圆形佛塔——博达哈佛塔、亚洲最古老的佛教圣迹之一——斯瓦扬布纳特寺、尼泊尔现存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昌古纳拉杨神庙以及印度教朝圣地——供奉湿婆神的帕斯帕提神庙。

责任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