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
草根美食,救荒传奇


文章出自:博物 2017年第11期 作者: 王元天 

标签: 博物餐桌   生活百科   博物广知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红薯是司空见惯的食材,从正餐到甜品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其实,它也是农作物界的风云角色:从美洲远渡重洋,以谍战片般的方式传入中国,还一度种遍了全国各地。

前传:有“蹲鸱”,不挨饿

公元前222年,秦破赵国。蜀地富商卓氏因为是赵国人的后裔,被没收了家产,还要被放逐到外地去。别人拼命讨好官吏,只求被安排到近处,卓氏却想去相对遥远的汶山脚下。因为他听说那里有一片沃野,土地中有“蹲鸱(音‘吃’)”,那里的人一辈子都不会挨饿。

所谓“蹲鸱”,听起来像个神兽,其实是大芋头,状似蹲伏的鸱鸮(猫头鹰)。芋头耐涝、耐贫瘠,是古代灾荒时期的一大救星。西汉末年农书《氾胜之书》中,对芋头的种植方法就有详细描述。东汉中期,今山东枣庄一带遭遇荒年,地方官为表示与民同心,带头食芋代谷。西晋时四川战乱,饿肚子的老百姓,也是到山野里挖芋头来充饥。在红薯、土豆等到来之前,芋头就是根茎类救荒粮中的翘楚。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