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水甲 “猛虾”化蛹变“水鳖”
水甲:屁股带气泡,遇险吱吱叫
在分类学上,“甲虫”算是鞘翅目昆虫的统称。其中龙虱总科下有个“水甲科”,是个古老类群,可追溯到1.84亿年前的侏罗纪。水甲家族成员长约1厘米,样貌习性与我国常见的龙虱(参见本刊2009年2月号)有些类似,但身材更偏梨形。世界上现存6种水甲:一种是欧洲和北非的欧洲水甲,一种是中国的大卫水甲,其余四种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卫水甲曾发现于我国江西省,但自1883年被描述以来,就再没人找到过。
欧洲水甲多栖息在静水池塘,以泥沙下的颤蚓等猎物为食。成虫平时就待在水下,其腹部末端会“携带”一个气泡当氧气瓶,凭此能潜水半个小时,需要换气时才浮出水面。此外它们鞘翅末端有“发音齿”,能与腹部末端的背板摩擦发声,故此在英文里,欧洲水甲又称“吱吱叫的甲虫”。其发声的目的,有两种猜测:一是遇险时震慑天敌;二是可能用于求偶。有这种行为的水生甲虫非常罕见,再加上水甲家族是孑遗类群(侏罗纪至今形态几乎没变)且种类稀少,所以在昆虫学界,欧洲水甲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 / 何长欢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