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恐龙起名,有哪些“套路”?

    “霸王龙”“剑龙”“马门溪龙”……在资讯发达的今天,许多恐龙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不过,对于灭绝已久、只剩化石骨架甚至几颗牙齿的恐龙,古生物学家是怎么取名的呢?本期……

    作者: 朱子恒   出自:2025年第06期

  • 机械化时代的冬牧场

    游牧时代,牧民逐水草而居,冬天要转场到冬牧场居住放牧。牧民定居后,有自家的固定牧场,可以安排不同季节分块利用。如今随着社会发展,过冬的办法更加多样化。

    作者: 舒泥   出自:2025年第06期

  • 去草原看“天”

    有人说,只有到了大草原,才真正理解“气象万千”这个词汇的内涵。没有高楼的分割、没有污染的干扰,放眼望去,云会一路奔向天边的地平线,阳光、月光会浓墨重彩地渲染……草……

    作者: 舒泥   出自:2025年第06期

  • 草原动物鼠为首

    《博物》往年的“草原牧歌”栏目里,曾详细介绍过马、牛、羊、骆驼、狗等家畜。本期“新牧歌”,让我们来关注一下草原上常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动物—各种鼠类。深入认识它们……

    作者: 舒泥   出自:2025年第06期

  • 草原少年的一天

    生长在草原上的孩子,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日常与“南方”的城乡有何差别?12岁的恩和芒来,是蒙古族牧民的儿子。小学毕业后的这个暑假,他又回到了自家牧场,我们详细记录了他……

    作者: 舒泥   出自:2025年第06期

  • 特别策划 草原花语 锡林郭勒草原常见植物

    在苍茫辽阔的大草原上,“草”永远是最重要的存在。以草本为主的各类草原植物,被蒙古族牧民所熟知并深爱。牧民用它们为女孩取名,为它们谱写歌曲。无论是牛羊喜爱的优质牧草……

    作者: 舒泥   出自:2025年第06期

  • 草原新牧歌

    《博物》除了探索生物多样性的精彩与奥妙,也关注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出自:2025年第06期

  • 举头望鸵鸟,何必着急跑

    卡拉哈里沙漠的清晨,细尾獴一家正在享受日光浴。这时一只鸵鸟闯入它们的领地,一家人好奇不已,像看外星人一样盯着头顶上的大家伙。作品获得2022年度“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

    作者: Tomasz Szpila   出自:2025年第06期

  • 阿兹特克图画文字 鸿蒙初开,你画我猜

    在美洲三大古文明中,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仅玛雅拥有文字,阿兹特克和印加都没有。直到21世纪初,学者们才发现,阿兹特克人也有过文字,只是尚未发展成熟。

    作者: 萧陵   出自:202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