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
中华遗产
博物
官网首页
  • 首页
  • 杂志内容
  • 往期回顾
  • 全部
  • 中华遗产卷首语
  • 博物馆记
  • 历史拾遗
  • 发明与技术
  • 古代生活
  • 古迹探秘
  • 声音
  • 文化符号
  • 文化遗产
  • 文物故事
  • 有问有答
  • 民族与宗族
  • 消息
  • 秘档
  • 读史笔记
  • 读画笔记
  • 遗产风景
  • 风云人物
  • 食锦谈
  • 行走的香具

    香具,只有做得轻巧、便携、易操作,才能让人随时随地被芳香萦绕。古代都有哪些可随处移动的香具?时光漫漫,难以尽述,我们索性虚拟了一个叫武大的货郎,跟着他的脚步,在架……

    作者: 柳馥   出自:2022年第09期

  • 香炉 炉中别有天

    古代帝王喜欢芳香,但喜欢得克制,不让鼻观纵情享受,而是留下一抹去礼敬神祇。孤芳易散,为了守护芳香,他们铸造燃香之器,于是有了香炉。

    作者: 王丹丹   出自:2022年第09期

  • 制香大王 缔造香之正味

    香,虽为文人雅事,也为民众所需。自宋代以来,提供香材、售卖香品的香铺应运而生。面对嗜香心切且口味不固定的民众,如何在市场站稳脚跟,成为一代香铺大王?比起商业谋算,……

    作者: 橡木苔   出自:2022年第09期

  • 鹅梨帐中香 风靡千年的“帝王香”

    名贵的沉水中,添入了一缕鹅梨的清香,将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当鹅梨帐中香在手中重生,千年前夜帐中的幽香,再度袭来。

    作者: 傅子莫   出自:2022年第09期

  • 印香 一炉篆痕半日香

    一场香席,炉瓶三事。燃香便燃香,为何要镂木画篆、印字成香?香篆、印香,点燃着诗情,铭刻着时光。

    作者: 舒燏   出自:2022年第09期

  • 西香记 体味里的“夷夏”之辨

    东西方人体质不同、体味不同,对香的认知、制香和用香的方式也有巨大差异。风靡全球的西方香水,是否可以取代中国芳香?

    作者: 火火   出自:2022年第09期

  • 苏轼与黄庭坚 香气氤氲的朋友圈

    嗜香,让大文豪苏轼醒悟“鼻观”;使苏门学士黄庭坚痴心以待,堪当“香癖”。二人因奇香而羁绊,因解香而结缘。他们的香事人生,犹如大宋文人的缩影——但行风雅,无论沧桑。……

    作者: 周舒   出自:2022年第09期

  • 如何成为一个“香人”?

    香与美不离左右,美与香常伴东西。为了通体含香,人们不停地熏香衣物、佩戴香囊、使用花露来打造自己。对香的追求背后,是人们对美德的渴求,洁净的期望。

    作者: 朱勋   出自:2022年第09期

  • 久远的原香世界

    在外来香料大规模进入中国以前,华夏大地已经充满芳香。那是草木的天然清香,是人与大自然的亲密连接。

    作者: 骆文   出自:2022年第09期

  • 高善穆石造像塔 佛像与星群八卦相辉映

    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凉时期的高善穆石造像塔。石塔下部八面形的塔基上,雕刻四男四女,八人手中分别持有水瓶、莲花等不同的物品,每个人物的左上方都刻着八卦符号。敦煌研……

    作者: 张琰敏   出自:2022年第09期

  • 29
  • 30
  • 31
  • 32
  • 33

中华遗产 V

叩击历史星空 梳理华夏文明
  • 杂志

    •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华遗产

    • 博物

    • 杂志订阅

    • 读者服务站

  • 新媒体

    • 中国国家地理网

    • 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广告合作

    • 杂志广告刊例

  • 关于我们

    • 成长记忆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 关于网站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2001-2025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全景国家地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优秀科普网站 京ICP证090072号 京ICP备10014304号-4 京ICP备1001430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8871 新出网证(京)字 04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